探訪世界上最美麗的商店:BIBA與她的BIG BIBA
BIBA的創辦人兼設計師
芭芭拉.胡蘭妮姬。
這篇文章因為各種原因被拖拉了至少3個月,終於敲下句點的一瞬間、卻發現還有好多好多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美好,實在無法塞入已經落落長的篇幅內。只能說,學海無涯,如果大家讀完之後感興趣,願意自己找找資料、讀讀書,讓明天變更好(?)話題回到BIBA。
為什麼要寫一個僅僅存在10年、最後還以失敗收場的時尚品牌?
因為BIBA的存在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崛起、一種消費型態的改變、一種嶄新的市場氛圍……可惜,或許是因為她實在太過年輕、或許是中文資料實在少得可憐,關於BIBA的文字,撇開各種內容農場錯誤百出的介紹,就連教科書或坊間的翻譯時尚史,幾乎都只有少少的一小段、甚至一行字。
基於書館的叛逆原則(?)我們決定要來寫一寫這個美的要死的品牌、以及她同樣美的要死的旗艦店BIG BIBA。
好了,進入正題。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間店,比誠品早了50年推廣「生活概念空間」或許非BIG BIBA莫屬。
BIG BIBA,1960年代高街時尚(High Street Fashion)品牌BIBA的第一間、亦是最後一間旗艦店。
這棟座落於倫敦肯辛頓區的1920年代建築,經過BIBA品牌創辦人芭芭拉.胡蘭妮姬(Barbara Hulanicki)與史蒂芬.費茲.西蒙(Stephen Fitz-Simon)精心打造後,不但徹底改變了當代品牌經營與零售市場的遊戲規則,更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店舖」美譽。
BIBA的品牌創辦人兼設計師 芭芭拉.胡蘭妮姬 出生於1936年,二戰期間,跟隨擔任波蘭外交官的父親、以及家人遷居英國。就讀布萊頓藝術學院(Brighton College of Art,現為University of Brighton)時,她參加了《倫敦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的泳裝插畫競賽並獲獎,從此開啟自由接案插畫師的職業生涯、也認識當時擔任廣告業務員的丈夫史蒂芬.費茲.西蒙。
胡蘭妮姬當年投稿《倫敦晚報》泳裝競賽的圖稿。
時值年輕力量蓬勃發展的年代,時尚媒體亦迎向另一波轉折,作為廣告業務員,史蒂芬.費茲.西蒙認為時尚插畫很快將被日益普及的攝影技術取代,便鼓勵胡蘭妮姬將她長久以來對設計的興趣兌現。
1963年,兩人以胡蘭妮姬妹妹的乳名BIBA為名,成立了《BIBA的郵購精品(BIBA’s Postal Boutique)》,由胡蘭妮姬負責設計與生產、費茲.西蒙負責銷售運營。初期雖然只有少少的幾百件的業績,卻因為郵購業務收到訂單之後才會生產,兩人沒有壓貨的負擔、也得以推出許多嶄新的設計挑戰市場接受度。
芭芭拉.胡蘭妮姬與史蒂芬.費茲.西蒙,
拍攝於1960年左右。
1964年5月,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頗具影響力的時尚編輯費莉瑟緹.葛林(Felicity Green)與BIBA合作,將知名女星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穿著一套BIBA粉紅格紋綿無袖短洋裝、搭配同款頭巾的照片,置入一篇關於女性職場的專欄中。雙方原先預估銷量約為3千件,沒想到報導露出後,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最終賣出1萬7千多件。
由1960年代當紅女明星碧姬.芭杜穿著的這套洋裝,
意外成為品牌首件爆款,
並為BIBA的傳說拉開序幕。
意外成為品牌首件爆款,
並為BIBA的傳說拉開序幕。
同年9月,兩人迅速地於倫敦肯辛頓區的艾畢頓路(Abingdon Road)開設了BIBA第一間實體店。
BIBA第一間實體店外觀。
胡蘭妮姬曾經回憶,開幕那天是週六早上10點,店內播放著震耳欲聾的搖滾樂,年輕女孩擠滿店內每個角落,大家安靜地試穿著同一件咖啡色細條紋洋裝:
「我在11點前賣光所有的衣服,當最後一件衣服售出時,仍然有許多人在外面排隊,期待再次補貨。」
1960是戰後復甦的年代、也是青世代與親世代衝突的時代。胡蘭妮姬曾經如此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謬思是一群「由於物資匱乏的童年而擁有纖細的身軀,無須花費太多力氣就能令她們看起來光采動人。」的女孩
這些女孩們大多20歲至25歲,她們與自己務實的母親不同,甚至,她們希望自己看起來與母親不同。或許如同街頭次文化研究學者菲爾.寇韓的觀點,她們實際上體現兩種矛盾的欲求:一是試圖創造並宣告與親世代的不同、從雙親的羽翼下獨立;二是維護並延續來自親世代的記號。
女孩們們渴望擁有讓自己好看的服飾,而BIBA平實的價格與新穎的款式,恰恰好滿足了如此的嚮往。
刊登於報紙上的BIBA女裝廣告。
為此,BIBA的商品壓在當時英國一般年輕族群每週薪資可負擔的價格,並且精心打造郵購目錄與實體店舖形象:
他們啟用年輕女孩擔任模特兒與店員—其中一位據稱就是後來著名的美國時尚雜誌《VOGUE》的總編安娜.溫圖(Anna Wintour)—以胡蘭妮姬喜愛的維多利亞時代家具與古董妝點實體店空間;以大街上都能聽到的音量播放流行搖滾樂……曾有媒體戲稱,BIBA實體店與其說是服飾店,不如說是舞廳或夜店。
BIBA的店員們,據說照片中的雙胞胎在當時小有名氣,
大概類似如今日本雜誌的讀者模特兒吧?
大概類似如今日本雜誌的讀者模特兒吧?
不過,有趣的是,BIBA從不佈置櫥窗,僅僅透過女孩、裝潢、以及聲音,吸引好奇的路人駐足。甚至,他們利用逐漸普及的電視作為廣告,與60年代熱門搖滾音樂節目《各就各位!(Read, Steady, Go!)》合作,讓女孩們週五晚上看到節目、週六就可以在店裡買到衣服、當天晚上便能穿著新衣出門玩耍,某種程度上,與現在的快銷品牌概念不謀而合。
BIBA的運營方式將零售空間轉化為社交場合,不少女孩們甚至大老遠搭乘火車進城,只為了到BIBA購物。這些宛如小馬駒一般,裸露纖細長腿、擁有明亮臉龐、描繪了一雙娃娃大眼、穿著BIBA的女孩,據說在當時被暱稱為「嘟嘟鳥(Dudu Look,有的資料寫成Dudu Bird Look,不過嘟嘟鳥的英文拼寫應該為Dodo或,不確定是否為誤植)」
不過,有趣的是,新穎的設計背後,其實隱藏了來自往日時光的影響。
胡蘭妮姬的設計,除了來自母親幼時縫製的服裝之外,還混雜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以及裝飾主義(Art Deco)等風格。她不但大量使用黑色、金色、橄欖綠、桑葚紫、鐵鏽色等,被她自己戲稱為「姑婆色(Auntie Colours)」的色彩,更改變過去強調女性胸、腰、臀等上半身曲線的剪裁,將焦點放在裸露在外的修長雙腿與纖細窄小的手臂,但相比同時流行的瑪莉.關(Mary Quant)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安德烈.庫雷熱(André Courrèges)等人的摩登風格,BIBA更加古典雅緻。
這系列或許是BIBA較廣為人知的商品型錄。
模特兒宛如洋娃娃一般的大眼與捲髮、
纖細扁平的少女身材,
混合了古典與摩登的服飾搭配。
位於肯辛頓教堂街的第二間BIBA實體店外觀。
BIBA於肯辛頓高街實體店內裝潢。
BIBA實體店內絡繹不絕的客人。
藏家分享的1960年代晚期的BIBA型錄。
1970年,BIBA美妝系列正式發售,包含香水、眼影、口紅、指甲油等商品,包裝在精心設計的黑色與金色瓶罐中,並進駐英國大型時尚零售業者朵瑞絲.柏金斯(Dorothy Perkins)擴散至英國每一處角落、以及50多個不同國家。
美妝系列的選色延續BIBA一貫風格,採用咖啡色、李子紅、桑葚紫、桃花木、甚至黑色等闇黑色系,不少當時的搖滾音樂人,包含:盧.瑞德(Lou Reed)佛萊迪.默裘瑞(Freddie Mercury)等,皆為品牌忠實顧客。歌德教母蘇西.蘇(Siouxsie Sioux)甚至回憶,自己曾經瘋狂沉迷於紅色眼妝,只因為當發現BIBA那些鐵鏽色系眼影。
BIBA彩妝系列的形象廣告。
模特兒純真的模樣搭配濃厚的眼妝,
若不註明,
應該不少朋友會誤以為是安娜.蘇(Anna Sui)的廣告吧?
BIBA彩妝專櫃的陳列架皆為專門設計。
BIBA彩妝系列的指甲油與眼影。
BIBA彩妝系列廣告。
可以窺見來自1920年代好萊塢的強烈影響。
蘇西.蘇的《Happy House》
意外地找不到她擦紅色眼影的照片(幾乎都是黑白照)
BIBA的風潮令實體店很快迎來每週至少10萬人次的來客量,因此,1973年,在朵瑞斯.柏金斯與風投公司英國場(British Land)資助下,胡蘭妮姬與費茲.西蒙接手位於肯辛頓高街99-119號一棟裝飾藝術風格的7層樓建築,開啟了BIBA最輝煌的時光。
這棟可追溯至1820年代的老建築,為1930年代戴瑞與湯姆斯百貨(Derry & Toms)的原址,1973年百貨歇業後,胡蘭妮姬與費茲.西蒙邀請建築師史蒂芬.湯瑪斯(Steven Thomas)與提姆.懷特摩爾(Tim Whitmore)從內裝空間、陳列道具、到商品包裝、甚至連收銀機都經過細膩規劃,成就1960年代倫敦著名光觀景點、以及世界上最美麗的商店。
戴瑞與湯姆斯百貨建築外觀。
戴瑞與湯姆斯百貨1930年代時期的內裝樣貌。
找到這張圖的部落格文章非常有意思,
是1970年為BIG BIBA設計所有標示圖像的插畫師
凱西亞.卡爾寇(Kasia Charko)架設,
除了一些精采的圖片之外,
還有她的個人回憶,
值得一讀。
BIG BIBA開幕廣告為一份報紙,
內容除了新品廣告之外,
還有詳盡且幽默的樓層介紹,
非常可愛。
最詳盡的圖片收錄於《WELCOME TO BIG BIBA》一書、
以及卡爾寇的部落格中。
BIG BIBA一樓以鏡子裝飾的特別訂製收銀機。
除了收銀機之外,還有同樣以鏡子包裹的電話亭、廣播喇叭、更衣間等設施。
除了收銀機之外,還有同樣以鏡子包裹的電話亭、廣播喇叭、更衣間等設施。
據說,整棟BIG BIBA中,裝設了大大小小至少2萬面鏡子!
卡爾寇在部落格中回憶,
自己在開幕那天參觀人聲鼎沸的BIG BIBA時,
很快地意識到,每天清潔這些鏡子將會是一場浩大的工程。
卡爾寇在部落格中回憶,
自己在開幕那天參觀人聲鼎沸的BIG BIBA時,
很快地意識到,每天清潔這些鏡子將會是一場浩大的工程。
BIG BIBA從1至7層各自擁有不同主題,各個主題之下又涵蓋不同部門,每個部門都由插畫師凱西亞.卡爾寇根據胡蘭妮姬的要求,繪製了不同的LOGO、商品吊牌、禮劵等識別標誌,光是兒童用品樓層,就分別有嬰幼兒、少女裝、孕婦裝等數種LOGO,而童裝的價格吊牌是一支甜筒、孕婦裝的價格吊牌則是英文字母P的輪廓。
卡爾寇為BIG BIBA各部門設計的LOGO與識別圖案,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別為:
男仕與男孩、彩虹餐館兒童版(出現在開幕畫報其中一格)
BIBA週邊專賣店、彩虹餐館、睡衣與內裝(Mistress Room)
食品、孕婦用品、女性保養品、童裝、頂樓花園、
彩虹餐館兒童版、少女裝、男性保養品、家用品、
童裝樓層價格吊牌。
位於男裝與男孩樓層的女性睡衣與內著部門價格吊牌,
《WELCOME TO BIG BIBA》書中附的書籤就是復刻它的模樣,
非常性感可愛。
兒童用品樓層的各種價格吊牌。由左至右分別為:
蘿莉塔、孕婦裝、童裝。
兒童部門的禮劵。
位於一樓的藝術設計書店。
BIBA紀念品店,
由胡蘭妮姬規劃、卡爾寇繪製,
商品包含:明信片、筆記本、文具、撲克牌、
甚至還有給男孩的畫報女郎著色畫!
卡爾寇部落格中分享的BIBA行事曆。
根據她的回憶,
開幕那天,
紀念品店排了長長的隊伍,
每位顧客似乎都想帶點紀念品,
以示到此一遊。
BIBA紀念品店,
由胡蘭妮姬規劃、卡爾寇繪製,
商品包含:明信片、筆記本、文具、撲克牌、
甚至還有給男孩的畫報女郎著色畫!
卡爾寇部落格中分享的BIBA行事曆。
根據她的回憶,
開幕那天,
紀念品店排了長長的隊伍,
每位顧客似乎都想帶點紀念品,
以示到此一遊。
此外,BIG BIBA還首創在品牌旗艦店內設置食品與家用品部門,除了販售新鮮蔬果與麵包,還推出自有清潔用品,食品陳列櫃的設計更是精巧:他們根據胡蘭妮姬的愛犬製作了一頭巨大的大丹狗陳列狗食,同樣的,他們用巨大的康寶濃湯罐頭與焗豆罐頭分別陳列濃湯與焗豆罐頭。
巨大的狗食陳列架。
找資料時,看到藏家分享,
食品部門幾乎所有的陳列架都是根據商品特別訂製。
BIBA自有商品,圖片中由左至右為:
焗豆罐頭、鷹嘴豆、洗衣皂粉、卡芒貝爾芝士、維也納咖啡、橘子果醬。
BIG BIBA堪比哈洛茲百貨超市的食品部門,
據稱所有的生鮮蔬果都是由市場直送。
據稱所有的生鮮蔬果都是由市場直送。
隨著BIG BIBA開幕而一同推出的自有品牌商品,
包含:酒、飲料、洗衣皂粉、肥皂、香水、筆記本、明信片等。
據說,洗衣皂粉為當時的明星商品。
據說,洗衣皂粉為當時的明星商品。
兒童用品樓層更是夢幻:除了嬰幼兒裝與一般童裝,BIG BIBA還設置了被暱稱為蘿莉塔(Lolita)的少女裝、以及孕婦裝。另外設有一間西部荒野主題的兒童沙龍、一個唱盤造型的兒童唱片專櫃、一個巨大的史奴比與他的狗屋、一棟城堡兒童書店、一間設有紅色蘑菇桌椅的兒童咖啡店。重點是,所有建築都縮小成兒童尺寸,宛如一處童話王國。
後方那隻巨大的兔子似乎是彼得兔。
可愛到融化的兒童咖啡廳。
城堡兒童書店,
據說這座城堡原先是龐克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
的舞台場景。
據說這座城堡原先是龐克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
的舞台場景。
其他如新創的男裝部門、飼養了天堂鳥的頂樓空中花園、宛如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傢飾部門、附設的美容沙龍、睡衣與內著部門……精采之處實在難以一一細數,不過,位於5樓的預約制餐廳,彩虹餐館(The Rainbow Restaurant)則BIG BIBA的另一處傳奇!
富麗堂皇的男仕鞋專櫃。
BIBA的男裝混合了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西服輪廓與精工、
以及1960年代被暱稱為孔雀(Peacock)的軟摩登族偏好,
紳士卻陰柔、還略帶一點早期嬉皮的元素。
真的有天堂鳥的頂樓花園。
據說原先還想引進企鵝,
彩虹餐館供應強調健康的傳統英式餐點與異國風味料理,亦是當時少數有蔬食選項的餐廳,但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宛如迪斯可舞廳、卻又是裝飾藝術風格彩虹燈天花板之外,就是眾星雲集的表演名單與貴賓名單。
美國搖滾樂團紐約娃娃樂團(New York Doll)是第一組在此演唱的樂團,據說這場遠渡重洋的表演,為後來英國的華麗搖滾帶來巨大影響;利伯洛斯(Liberace)將彩虹餐館做為英國粉絲俱樂部的聚會所;大衛.鮑伊(David Bowie)曾在此拍攝音樂錄影帶;伊吉.帕普(Iggy Pop)差一點點就要在這裡演出……BIBA甚至為了這個空間組建了一個搖擺舞樂團,名叫Manhattan Transfer。
彩虹餐館大致上維持了1930年代的裝潢風格,
彩虹餐館目前被改建為高級健身房
(天花板還留著,但燈被換成白色)
卡爾寇在部落格裡形容健身房看起來像1920年代的太空艙,
頗具幽默感。
卡爾寇在部落格裡形容健身房看起來像1920年代的太空艙,
頗具幽默感。
彩虹餐館的菜單與酒單。
據說有些菜色與擺盤也頗具創意,
可惜當時沒有拍照打卡的習慣,
完全找不到照片。
據說有些菜色與擺盤也頗具創意,
可惜當時沒有拍照打卡的習慣,
完全找不到照片。
卡爾寇回憶,開幕那天的BIG BIBA人滿為患,BIBA女孩們一進門就撲向那些全新的系列與限定商品;散客則驚奇於那些精美的裝潢與包裝;孩子們在兒童樓層自得其樂;主婦們則在食品樓層搶購BIBA洗衣皂粉……不多時,滿載而歸的女孩們提著大包小包,加入在臨窗沙發休息的男朋友,點上一支菸,愉快地分享戰利品。
這一切是如此美好,以至於人們幾乎無法預見,華美的外表之下,是驚人的開銷。胡蘭妮姬曾經表示,自己每次走入BIG BIBA都擔心這是最後一回,但她與費茲.西蒙仍然認為一切必須繼續堅持,所以,他們決定將百分之七十五的股份賣給朵瑞斯.柏金斯與服飾製造商丹尼斯.戴(Dennis Day)並成立BIBA有限公司,以維持品牌與實體店運營。
可惜愛情與夢想似乎是永恆不變的拉鋸,外部資金的進駐也帶來了分歧的意見。朵瑞斯.柏金斯於BIG BIBA開幕前一個月,被英國場收購,企業重組、以及股東過度介入品牌管理與設計創作很快地為BIBA帶來災難。胡蘭妮姬於自傳《From A to BIBA》中描述BIG BIBA被迫走樣的傷心過程:
BIG BIBA美麗昏黃的燈光被強制換成日光燈管;浪漫的部門名稱,例如:蘿莉塔、懷孕媽咪、美食廣場等,被改為少女、孕婦、日常食品廣場(原文為Groovy Food Hall)毛衣包裝袋被換成塑膠袋(原先為印著品牌LOGO的布袋)……其中,最令人感到不可饒恕的是,股東們竟然想把彩虹餐館的黑陶瓷杯換成拋棄式紙杯!
最終,胡蘭妮姬於1975年黯然退出BIBA,公司亦被關閉,其餘股東認為BIG BIBA的建築價值遠超過品牌,將BIBA出售給另一間與胡蘭妮姬毫無關係的公司,之後幾經轉手與復興都以失敗收場。
期間,胡蘭妮姬雖然多次與不同企業,例如:高街品牌TOPSHOP、以及連鎖超市ASDA合作推出聯名系列,但從未再次參與BIBA的設計貨運營工作,直到2009年英國佛雷澤百貨(House of Fraser)接手,並由公司內部設計團隊負責,推出一個迷你系列,才首次獲得空前成功。佛雷澤百貨於2014年與胡蘭妮姬簽約,邀請她再次回歸品牌,擔任BIBA系列的顧問,終於讓這個年輕又古老的品牌重見天日。
BIBA結束營業時,顧客瘋狂搶購的情景。
據說現場非常令人心碎,
所有的裝飾與陳列道具都低價出清,
整棟大樓幾乎被掏空。
據說現場非常令人心碎,
所有的裝飾與陳列道具都低價出清,
整棟大樓幾乎被掏空。
佛雷澤百貨推出的BIBA系列。
不過,她最美好的時光,在如今快銷時尚與速食文化林立的2010年代,或許永遠無法再被複製、甚至重現了吧?
本篇文章內容大部份參考自:
《The BIBA Years: 1963 – 1975》
由胡蘭妮姬擔任顧問的新BIBA目前仍可於佛雷澤百貨網站購得。
真.1960年製BIBA,請洽ebay。
這篇文章實在太有可看性了!謝謝!
回覆刪除這篇文很棒,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