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氣的哲學 XLVIII 倫敦藍牌文化導覽培訓生 Craig Kao

最近回顧書館開館以來的各種講座,幾乎每一回都會聊到「教育

特別是美學與創意啟發教育、以及學習概念與思考模式,似乎只要檢討起來,總會發現處處是問題。

從學生的無求知慾、僵化的思考模式;講師的經驗與知識不夠豐沛、難以支撐完整的課題並給予最適切的指導或啟發;國家大環境缺乏對文化底蘊的深刻挖掘、以及欠缺對創意的尊重等。這樣的現象間接地造成各式各樣號稱文化創意產業專才的「導師」、「意見領袖」、「學堂」、「學校」、「補習班」……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自然有不少令人尊敬的勇者,抱著「希望下一代會更好」或「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熱血,試圖透過不同平台分享、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或說,他們自己賦予自己、吃力不討好的責任)

當然,有更多則跟詐騙集團沒什麼兩樣,吃定國內市場的空白、普遍缺乏求知慾的特性、以及逆來順受的特性,招搖撞騙反成達人。

書館雖然不敢說擁有多遠大的抱負與目標,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邀請身邊很酷的朋友來聊一聊他們的見聞,希望填補一小塊空白、然後希望多一點資訊的選擇,試圖兌現「下一代會更好」的微小期望。

因此,《帥氣的哲學》第十五篇,邀請到 非時尚產業工作者 Craig Kao 來與我們聊天。

Photo Credit/Ariel Liu

Craig為管理員在英國時期,非常照顧我們這些菜鳥的老倫敦。他的本業為藝術創作,興趣是探索各種有趣的吃喝玩樂。所以,當時幾乎每逢假就會收到他的電話,問大家要不要去逛某個有趣的市集、特別的家庭餐廳、莫名其妙的小店、或是你永遠不會想到的神祕展覽。他甚至組織身邊會寫會玩的老倫敦們一起組成《米豆班在英國》生活部落格,分享大大小小的吃喝玩樂好去處。

永遠都在找新樂趣的Craig,去年(2016年)開啟了人生另一階段的新挑戰—加入英國藍牌導覽(British Blue Badge Tourist Guide)培訓的行列。

藍牌導覽為英國官方認證的旅遊導覽專業人員,亦是政府與學術機構與一般大眾之間的文化教育與知識傳遞的橋梁,更是推廣國家文化與觀光的重要渠道,許多重要建築、設施、甚至鮮為人知的景點等,只有藍牌導覽有資格帶團參訪。因此,每一位導覽員都需要經過長達兩年的嚴格訓練,包含:大量的理論課程、導覽路線實地走訪演練、以及大大小小的筆試與口試,方能獲得導覽資格。根據2016年的統計,英國有3700萬旅客,但實際擁有藍牌導覽資格的只有1800人,而工作中導覽只有1000位左右,足見其篩選之嚴格、競爭之激烈。

Craig雖然目前尚在培訓中,但已經自主發起多場實習導覽,還自己建立了跟葛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 粉絲專頁,分別以17世紀倫敦畫家生平、國家美術館畫作、以及倫敦咖啡館與酒吧文化為主題,頗受旅居當地的華語系社群歡迎。

因此,我們特別請他於繁忙的課業中抽空、介紹一下英國藍牌導覽究竟要學什麼?做什麼?玩什麼?



最初是什麼契機決定投入英國藍牌導覽員的修習?

Craig:「最開始的原因很務實,可以分成外在環境改變和心理兩方面:

當時我的正職工作正好遭遇到一些人事變動;另外一方面,在心理上也開始希望尋找下一個階段生涯挑戰。

那段時間其實很徬徨,剛好我的伊朗同事跟我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建議:

『Craig,越是這種需要下重大決定的時候,你應該不要想任何事情,回到你的過去、回去你家、或你剛來英國時去過的地方、回去以前的學校走走,回憶一下你最快樂的時光,想想什麼讓你覺得最快樂、印象最深刻,你說不定就會看到一些線索了?』

所以,我就真的花了一段時間走走看看。

就這樣獨自邊走邊想,我發現自己發現最喜歡的還是跟藝術、以及與人群分享,再加上之前已經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帶過現代藝術賞析實地導覽的短期課程,還在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泰德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以及肯頓藝術中心(Camden Art Center)舉辦過一些藝術講座與工作坊,後來又想起我們家旅行社(一間由台灣人在英國開設的旅行社,在華僑與台灣留學生之間相當知名)的老闆Linda很久以前跟我提過英國藍牌導覽的機制,就蒐集一些資料、詢問一些前輩之後,發現自己很喜歡裡面的教材,就申請了培訓課程。」


是否能簡單分享關於英國會設立藍牌導覽制度的原因與背景?

Craig:「我一直覺得英國其實很會學習其他文化之後,再標準化與系統化,例如:羽毛球。

雖然英國在國際羽毛球競賽方面,幾乎沒贏過,但羽毛球最初來自5世紀左右的中國羽毛毽子,後來傳入印度。英國殖民印度時期,看到當地人用皮革包覆的木板拍毽子(當地人稱作Poona)玩遊戲,認為這是一種很適合婦女的活動,於是經過改良,成為英國中產階級間的風尚,並且逐漸演變出詳細的規則,最後成為國際競賽制度,所以,英國真的很擅長制定檢驗標準。

藍牌導覽成為官方導遊的一部份,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0年代)一群職業導遊在倫敦橋一帶聚會,漸漸地演變為公會並開始建立一套專業培訓、教材、檢定標準、以及交流平台,以確保每一位結業的導覽擁有足夠的知識。

而且英國官方專業導覽員還劃分為白、綠、藍三個等級:

白牌是最初階,只能導覽指定地點的一個主題;
綠牌可以導覽指定地區(例如:一座小鎮)
藍牌則可以導覽整個城市或區域、隨車導覽、也可以隨團出遊。

但藍牌導覽也不是完全沒有限制,例如:

倫敦中文藍牌導覽雖然可以隨團到愛爾蘭,但到了當地,還是必須請愛爾蘭在地的藍牌導覽景點,倫敦的導覽只能協助翻譯。

另外,近幾年對藍牌導覽的語言標準也越來越嚴格。目前有34種導覽語言,導覽員的語言能力必須達到母語程度,舉例來說:中文雖然是我的母語,但要拿到結業證書,我的導覽內容必須經過中文語言學教授檢定。

這些規範的目的,除了保障旅客在各個景點獲得的服務品質之外、也是為了保障每位導覽的工作機會,並且讓這套培訓系統成為國際間職業導覽培訓與考核、甚至國家與城市行銷的概念,不少日本觀光旅遊學術單位會專門研究其中的學問。」

是否能跟我們簡單介紹倫敦藍牌導覽培訓制度?例如: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培訓?培訓內容與費用?以及如何檢定培訓結果?

Craig:「藍牌導覽的培訓時間為24個月,6千英鎊,培訓課程總共有12個科目,有口試也有筆試,不過,要獲得培訓資格必須先經過考試,而通過第一關面試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其中會花16個月上課,由於部份學員都另有正職,所以每星期二、四晚上安排理論課程,星期六由老師帶大家前往各個景點實境演練,剩餘時間則幾乎都花在研讀與蒐集資料。以我自己為例:

我每天早上6點到9點會提早到公司讀書,5點下班再接著讀到晚上11點,有空就找朋友同學按設計好的導覽路線實地走訪、演練。這樣的日子大概會持續到明年考完所有科目為止吧!」

培訓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實地走訪與演練。
Photo Credit/Craig Kao

結業後是否需要持續進修?進修必須參加官方課程、或自主進修即可?

Craig:「取決於個人興趣或工作領域。

許多藍牌導覽結業後會繼續進修駕駛導遊、或考取特定教堂的內部導覽執照,例如:坎特伯里座堂(Canterbury Cathedral,座堂為主教座堂的簡稱,意旨設有主教座位的教堂、也是教區主教的正式駐地)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我個人可能會往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一類的藝術機構;或像西敏市*之類的特定地區執照進修。」

*西敏市(Westminster)為16世紀以來,環繞西敏寺發展而成的地區、也是倫敦大都會(Greater London)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為倫敦市(City of London)

所以,一般我們看到的旅行團導遊,如果沒有考取藍牌導覽資格,其實是不可以在西敏寺等景點導覽?

Craig:「對,這也是為什麼經常可以看到導遊帶著旅行團停留5分鐘快速講解、或在景點外講完讓大家自己看的原因,如果被發現會被要求他們立即離開、或逞處。

另外,若景點有最新考古發現,作為官方導覽代表的藍牌機構,都會獲得策展或考古研究團隊的第一手資訊,再透過導覽員將這些生澀的學問翻譯成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

是否可以理解成政府透過藍牌導覽傳遞並實現教育的義務?另外,成為藍牌導覽後,是否需要遵守一些特定的規章制度?例如:收費、導覽路線、講解內容等。若沒有遵守制度,是否會受到逞處? 

Craig:「可以這麼說,所以,藍牌導覽跟一般大家認為的導遊或地陪不太一樣,更接近英國政府的民間代表,如果有外國大使或國際名人參訪、國際運動賽事……其實都會專聘藍牌導覽接待,因此,藍牌導覽個人幾乎可以免費進出所有的文化空間或博物館,有些機構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快速出入口,供藍牌導覽帶團出入使用,甚至,考量古物維護、以及導覽品質,只有藍牌導覽有資格帶團參觀。

至於藍牌導覽價格,可以參考官方網站,但可視個人情況而定:

收費一般以半天、4小時計算:
英文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158-200英鎊。
外語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185-230英鎊。
雙語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240-280英鎊。

如需全天導覽(超過4小時、上限為9小時)收費則為:
英文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255-300英鎊。
外語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295-350英鎊。
雙語導覽的平均價格為 350-400英鎊。

若有超時,導覽員的加班費為:
上午7點至晚上11點為一小時 42-50英鎊。
晚上11點至隔天上午7點為一小時 57-70英鎊。

區域劃分則比較嚴格,跟前面說的一樣,不得擅自跨領域或地區,必須尊重不同導覽的專業、維持職業生態平衡。當然更不能私自要求小費、未經同意帶團進入商店等,導覽時間也有基本規定供大家參考,例如:

上午導覽必須於下午1點以前結束;
下午導覽必須於1點半以後開始;
夜間導覽必須於11點以前結束。
如果導覽路線須離開市區,導覽員需要將客人在晚上7點以前帶回市區內。
導覽員享有1小時午餐休息時間,若導覽時間涵蓋用餐與過夜,客人將需要承擔導覽員的餐費與住宿。

其他像是不良表現,例如:衣衫不整、行為不檢、工作期間酒醉、故意砍價競爭……只要被舉報就會被列入審查並警告、而且可能被吊銷執照。

路線方面,像前面說的,有些景點只有藍牌導覽可以帶團進出,例如:西敏寺、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一般稱為聖保羅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也有翻譯為西敏宮,英國國會所在地)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等。具體要包含哪些景點則取決於顧客,不過,有些導遊則專精於特殊主題,例如:音樂劇、莎士比亞、藝術、哈利波特等、也可以配合需求客製化導覽路線。

但是像前面說的,我們接受的其實是很海量的通才教育—我第一次讀書讀到背部僵硬神經發炎—因此,國家環境、歷史、建築、農業、教育、宗教、國際關係……都要研究,例如:

為什麼英國鄉野路間的羊屁股有染色?因為牧羊人用顏色區別母羊是否已經受孕。

除了這種冷知識,還必須對每個景點在不同年代的社會背景與氛圍有所了解,例如:

關於位在巴斯的圓形廣場(The Circus,1754年 至 1768年)藍牌導覽不只要知道建築師為約翰.伍德父子中的老約翰(John Wood the Elder)還要了解有哪些詩人或藝術家—好比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8世紀英國肖像畫家)—曾經住在附近(地址是圓形廣場17號)甚至連好萊塢明星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 Cage)曾在此買房,還收到鄰居來信、希望鄰里都能參加剪綵活動,他特地出席等,諸如此類的小故事。」

密密麻麻的上課、以及資料研讀筆記。
Photo Credit/Craig Kao

藍牌導覽如何規劃自己的導覽路線與內容?一般而言,一次導覽需要涵蓋多少內容、以及如何判定講解所需深度?

Craig:「除了選定主題與海量研讀資料,還要實際走訪所有路線,以確保所有年齡層、或行動不便的朋友都能通行,以及主題與內容是否能貫穿流暢。當然,還要找朋友或同學一起現場演練,整個一個項目準備過程至少要走個六到八萬多步吧!

至於深度,必須要釐清導覽和分析不同。

以前在學校接受藝術評論學術訓練,可以寫藝術家的祖宗八代、以及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或細節,但大眾的導覽不同,根據無數前輩的經驗積累,一般參加導覽的朋友注意力平均只有5分鐘,超過時間他們就會開始恍神,所以導覽必須快速、正確、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感到有趣或感動。

所以,藍牌導覽的訓練其實就是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深的說成淺的,跟我自己以往接受的學術系統不同,更著重娛樂、故事性、以及表現力。我們甚至有個硬規矩,就是五分鐘內定生死;軟規矩就是必須點到關鍵。

每位導覽的風格與內容會因個人喜好有所不同,因此,前期學習與訓練必須特別扎實,無論多煽情的解說都要建立在『客觀且具體的史實』、並且經得起各景點的專家鑑定,同時還要考慮如何讓觀眾理解、看見、融入你所描述的細節。」

Craig Kao說,藍牌導覽的另外一項硬規定,
就是「觀眾必須能看見講解的內容」
以及「導覽必須面對觀眾,不得回頭看作品」
因此,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化為導覽員的腦內資料庫,
並且能被即時;快速的調閱。
Photo Credit/Ariel Liu

目前雖然還在培訓中、尚未正式考取藍牌導覽資格,但你似乎已經自主發起了多次實習導覽?是否能與我們分享你目前導覽的路線與內容?

Craig:「其實藍牌導覽的培訓課程是一種很海量的通才教育,我們幾乎什麼知識都要學習,然後自己練習設計導覽路線,所以需要閱讀的知識面非常大,可以說跟我過去帶過的美術館導覽很不一樣。

由於本身的藝術背景,我目前自己設計的其中一個路線,就是講倫敦17世紀、以諷刺時事為繪畫主題的藝術家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霍加斯出生、成長於倫敦一個滿有名的肉市場 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Makret)旁邊就是建於13世紀的聖巴多羅買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17世紀的醫療體系跟現在我們的認知很不同—當時負責手術的醫師很多都是屠夫或理髮師出身,再加上醫院幾乎都是由私人募款建設,所以霍加斯描繪了許多耶穌解救受病痛之苦的人、以及各醫療過程為主題的作品,其中一幅就在醫院的舊建築裡。

霍加斯隱藏於聖巴多羅買醫院內的壁畫。

所以,整個導覽會先參觀史密斯菲爾德市集、霍加斯出生受洗的教堂,再去聖巴多羅買醫院看他的壁畫—大部份參加導覽的朋友都覺得很有趣,因為就算住在倫敦、也不一定有機會參觀醫院,特別是可以同時看到新、舊院區—接著會前往霍加斯位於科芬園的工作室,最後到泰德當代美術館看他的繪畫,透過這些立體的事物讓參加的朋友不只認識藝術家、也了解他的成長背景、當時的社會氛圍等。

我覺得還滿幸運的是,英國保留了很多十七世紀的老建築,這些是硬體資料,而軟體資料的保存,例如:文獻、紀錄片等,更是不用說,非常豐富,所以在資料蒐集方面並不困難,只是閱覽量很大。

除了此之外,就是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的繪畫導覽、以及倫敦咖啡與酒吧文化主題。

 Craig於國家美術館的繪畫作品實習導覽。
Photo Credit/Ariel Liu

通常,導覽結束後,我會視情況帶大家一起吃個飯或喝一杯,讓參加導覽的朋友有更多機會認識倫敦,可以跟你分享幾個例子:

一次是帶一位在台灣從事連鎖餐飲生意的老闆,在導覽結束後去倫敦知名餐廳St. John Bread and Wine

這間餐廳的老闆為已經退休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佛格斯.亨德森(Fergus Henderson)他是第一位提倡一頭豬可以從頭吃到尾的英國名廚,沒想到當天他剛好在店裡吃飯。

另一次是在薩奇美術館(The Saatchi Gallery)竟然在導覽結束後遇到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本人。

而讓我最有感觸的經驗,則是某天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說在街頭遇到一位日本老太太,看到亞洲面孔就上前展示手中寫著『達文西』英文的紙片,想請人指引她哪裡可以觀賞達文西的畫作,後來朋友還真的帶她到附近的國家美術館看畫。

我覺得這幾個事件帶來的衝擊是:

雖然大家都覺得藝術很神秘、高大上,但只要懂得一點點的藝術或文化知識,就有機會可以幫助別人找到方向—就算你是個無法用當地語言溝通的旅客,了解這些知識則會讓你有機會遭遇形色不同的人、事、物,讓我更堅定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在實際導覽過程中,遭遇最困難的部份與最有趣的部份?

Craig:「最困難也最有趣的事情是:導覽的訓練讓我們必須臨危不亂。

記得有次在國家美術館接受英文導覽考試,必須講述一幅由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於1533年繪製、名為《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The Ambassadors)》的畫作,突然有一位穿著黑色連帽斗篷、精神狀態似乎不太穩定的遊客出現在聽眾的後方。

那段時間剛好遇上英國恐怖攻擊事件,所以美術館保全迅速出現、並請他取下連帽,但這位仁兄顯然不願意,於是兩人開始無聲地扭打、越來越多保全加入拉扯,宛如一場鬧劇在我眼前發生,但大家正在聚精會神聽導覽,我不能中斷講解,只能很淡定地完成導覽,直到對方被帶出美術館都沒有任何聽眾發現,對我來說是個非常奇妙的際遇。

《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The Ambassadors)》
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533年

最有趣且據有挑戰性的部份是:許多內容因為文化差異,必須簡單扼要講述歷史的同時,還要加深大家的印象,例如:

我在講解透納(J. W. Turner)於1839年的畫作《勇莽號戰艦(The Fighting Temeraire)》時,會帶入007電影《空降危機(Skyfall)》龐德與年輕的Q見面的場景、協助解說—因為這幅畫描繪了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高峰時期,一艘蒸汽船將一艘人力划槳老戰艇拖去解體的情境,正好與電影響描述的『新舊交替』意境有關連,而劇組也確實將這幅畫納入拍攝場景。

《勇莽號戰艦(The Fighting Temeraire)》
透納(J. W. Turner)
1839年
電影《空降危機(Skyfall)》龐德與年輕的Q見面的場景,
背景就是《勇莽號戰艦(The Fighting Temeraire)》

要說比較困難的部份,大概就是我還在習慣親子導覽的過程。我發現,或許是亞洲的文化習慣?父母帶著小孩參加導覽,通常會期待小孩像上課一樣專心學習,然後經常因此產生爭執。

不過,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小孩就是導覽好壞最好的鏡子。他們其實都聽在耳裡,甚至會用手機即時翻譯或搜尋導覽內容,反而讓我產生研讀童話故事與練習編劇的好奇心呢!」

一起培訓的同學中,是否有人的導覽主題令你感到非常有趣或超酷?

Craig:「與其說他們的導覽主題,不如說我們班上真的聚集很多形形色色、很有趣的人,而且充滿了很棒的正能量。

我有一位同學為倫敦知名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的創始人蘇.葛瑞森.福特(Sue Grayson Ford)由於35年的生涯都貢獻給藝術教育,所以獲得女王頒贈MBE勳章。因為特別喜愛文學而設計了一系列英國文學倫敦導覽(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19世紀女作家珍.奧斯丁的生活景點)

還有一位同學則是音樂創作者瑞克.瓊斯(Rick Jones)不但能夠自彈自唱16世紀英國拉丁文歌謠。他的導覽主題就是倫敦音樂和劇院的歷史演變,並且定期在倫敦橋的瑟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表演都鐸時期的音樂。

或是英國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歷史節目導演大衛.波伊瑟(David Poyser )目前專門擔任英國政治與媒體陰謀論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為主題的導覽。

還有倫敦旅遊部落格《Look Up London》的作者凱蒂,專長介紹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使建築細節。

其他還有花園、樹木、科學發明、法律、建築……英國能探討的主題真的太多了,不過,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童話故事與倫敦景點的淵源,最感動的則是有些同學就算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也堅持繼續參與培訓課程,例如:其中一位曾擔任米其林三星餐廳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ey)首席甜點師傅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得了失眠症,有時連續一星期無法入眠、卻仍然堅持了下來。這一連串訓練真的讓我們培養出革命情感。」


Photo Credit/Arieal Liu

想找Craig帶你認識倫敦?
請參考粉絲團

留言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