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十字架、與薔薇:關於90年代日本視覺系搖滾的時尚
前天(現在已經是前天了)觀賞完日本傳奇搖滾樂團X JAPAN的紀錄片《We Are X》,突然產生一股熱血、在網路上試圖搜索青春時代的種種回憶,沒想到隨著時光流逝……還真是搜不出太多東西……(畢竟都從撥接變成光纖了)
既然搜不出來,乾脆自己寫,大概就是這樣(超突然又隨興)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日本,一方面正經歷著泡沫經濟的恐慌;另一方面則醞釀出無數如:小室家族、傑尼斯、愛情偶像劇等來自主流市場的流行文化;同一時間,還有受到各式各樣歐美音樂次文化影響而開始蓬勃發展的原宿街頭青年群體……而視覺系搖滾便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誕生。
關於視覺系搖滾對90年代街頭時尚的影響,命題其實相當大—大到可以出兩百篇論文那麼大。過去當然有不少日本資深樂迷、或日本街頭文化觀察學者撰寫過類似主題,早年也有熱血的台灣樂迷將這些文章與報導翻譯成各種語言在網路上分享,但隨著2000年以後,數個樂團解散、樂手離世、樂迷畢業、幾個大型視覺系BBS論壇沒落、以及3.5磁片與錄影帶的淘汰(沒錯,就是3.5磁片和錄影帶)許多經典好文似乎早已被埋沒於茫茫網海、難以尋回。
由於手邊資料有限(因為都在3.5磁片和錄影帶裡)的情況下,這篇文章沒打算、也無法撰寫太過於艱深或學術的內容,充其量只是基本的整理與介紹、以及作為一篇向自己曾經歷過的瘋狂青春致敬罷了,內容僅供參考,但歡迎討論(更歡迎指正)
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放一下《We Are X》的預告片。
雖然不是忠實的X JAPAN樂迷、另有本命樂團,但真心覺得這部片拍攝得非常好。
內容環繞著2014年X JAPAN於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演唱會,非常忠實且深層地從X JAPAN團長YOSHIKI的角度,刻畫了這個樂團一路走來的軌跡,而且電影涵蓋了許多珍貴的樂團影像,若對這個日本傳奇搖滾樂團感興趣、或想認識日本90年代視覺系搖滾,《We Are X》絕對是最好的入門電影(台灣由翻面映畫/B-Side Film引進)
視覺系(Visual Rock、ヴィジュアル系)為盛行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日本的一種音樂風格與街頭青年文化。與同時期風靡於年輕世代的小室家族、傑尼斯團體、以及偶像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主流市場擴散至街頭的影響,後者(視覺系搖滾)則一如60年代以降諸多西方次文化群體一般,由街頭逆襲主流社會價值觀。
視覺系搖滾在音樂方面受到70至90年代初期英國的華麗搖滾(Glam Rock)龐克搖滾(Punk Rock)與哥德搖滾(Gothic Rock)以及美國的華麗金屬(Glam Metal)強烈影響,樂團成員的衣著打扮亦傳承了這些次文化音樂群體的精神—一種對傳統、主流社會框架的憤怒、反叛、以及抗爭,試圖透過違反或破壞主流社會價值觀與規範的旋律、外型、甚至行為模式以宣示自我訴求並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某些層面上,或許還結合並反映了當時日本年輕世代對服從並進入「美好社會」框架的反抗。
視覺系一詞與視覺系穿衣風格的創始者,一般普遍認為源自日本傳奇搖滾樂團X JAPAN的吉他手hide。
hide於一次專訪建議後來創立視覺系搖滾專門誌《SHOXX》的星子誠一先生,取X JAPAN原團名「X - Psychedelic Violence: Crime of Visual Shock」中的「Visual Shock」一詞,以「視覺系」稱呼當時由X JAPAN創造的音樂、表演、以及穿衣風格。
《SHOXX》雜誌1998年9月號,
封面為當時剛出道的樂團MALICE MIZER。
這本創立於1990年的視覺系搖滾音樂雜誌,
製作過不少精良的專業音樂評論與報導,
可惜於2016年宣告停刊。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hide於1987年加入X JAPAN,因為擁有美髮與造型背景,一肩挑起初期樂團成員服裝造型的工作,將受到華麗金屬影響的音樂風格延續至裝扮,混合日本傳統歌舞伎表演,再加以精緻化的新風格,於當時仍相對保守、性別形象分明的日本社會而言,產生極大的衝擊。
這樣的衝擊不僅限於X JAPAN的舞台上。
一如其他次文化音樂群體,服飾造型成為該群體成員/追隨者的識別標誌與宣示媒介—一種將自己標示於主流文化之外、並可被同伴識出的記號;另一方面向主流社會表態「不服從」與「身體自由、自主」的宣示,X JAPAN的音樂與音樂造型創造的世界觀為當時的青年世代展現不同於父母親輩的嶄新選擇。
最初,樂迷開始於樂團表演時模仿樂團成員的穿衣打扮,進而演變為鉅細靡遺的以COSPLAY整套造型向樂團致上最高敬意與愛情—此處的愛情並非一般定義中的情侶之間的情愛,而是樂迷受到樂團音樂與精神世界感動並認同而產生的崇拜與關愛之情—之後更逐漸形成每逢節假日,就會出現大批樂迷聚集於東京原宿的神宮橋前進行COSPLAY活動,蔚為奇觀、甚至成為觀光景點。
緊隨X JAPAN之後興起、後來被稱為日本三大搖滾天團的LUNA SEA(月之海)GLAY、以及L'Arc~en~Ciel自然對這股潮流亦有貢獻。
LUNA SEA與GLAY初期受X JAPAN團長兼鼓手YOSHIKI提攜在早、中期延續了X JAPAN風格,不過,相較X JAPAN的華麗金屬風格,LUNA SEA的裝扮更接近以黑色系為主的哥德風(Gothic)甚至舉辦過黑服限定演唱會,因此,他們自稱為Slave(奴隸)的樂迷在演唱會或相關活動穿黑色系服裝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因為視覺系搖滾的音樂風格與世界觀,樂團與樂迷之間大半都帶有類似宗教崇拜、或接近BDSM族群中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的情感,但原則上不存在實質的人體獻祭或性愛關係,不過具有宗教象徵的符號、以及BDSM族群形象(皮鞭、刑具、荊棘、繩縛、醫院、制服等)經常出現在視覺系搖滾樂團的歌詞、服裝造型、以及視覺影像中。
LUNA SEA的單曲《Déjàvu》PV。
LUNA SEA最廣為人知的歌曲,
或許非《神啊!請給我多一點時間》的主題曲《I FOR YOU》莫屬。
由金城武與深田恭子演出的淒美愛情故事
打破當時日劇純情與美好的傳統,
涵蓋未成年、援助交易、以及愛滋病等
過去從未出現於愛情偶像劇的寫實社會議題。
一樣由YOSHIKI發掘並提攜的GLAY的音樂風格與裝扮則與同期的LUNA SEA、L’Arc~en~Ciel、黑夢等樂團大不相同。
除了剛組成時仍嘗試過誇張髮型與妝容(但色彩以黑、白、灰為主,整體造型也相對低調許多)後來或許因為比其他樂團更早登上主流音樂舞台(對90年代初期的日本社會而言,視覺系仍然太過驚世駭俗,因此樂團幾乎以地下活動居多,少有能被大型唱片公司簽約或出道者,所以GLAY算是滿順利能登上主流舞台的樂團)造型多以黑色系西裝或簡化過的賽博龐克(Cyber Punk)為主,但由於影響廣泛,同樣為視覺系時尚添增了一筆風格,亦成為不少樂團後期的裝扮。
與LUNA SEA和GLAY齊名的L’Arc~en~Ciel(彩虹)結成於1991年,初期的音樂風格與造型卻偏向嬉皮與華麗搖滾的混合,瀰漫著一股黑色波希米亞浪漫且迷幻的氛圍,主唱hyde特殊的嗓音與詩歌般的詞曲創作令L'Arc~en~Ciel的世界觀於90年代初期自成一格,甚至曾被專業音樂雜誌評論演唱時宛若巫女一般(沒錯,不是巫師是巫女)
有趣的是,hyde中性的面貌後來成為不少漫畫創作者的謬思,特別是1994年時期的留著長捲髮、穿著寬鬆長袍的造型;以及1997年至98年間黑色短髮、穿著西裝或軍服的造型,經常出現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期的漫畫作品中。
L'Arc~en~Ciel於1994年發行的單曲《Blurry Eyes》PV。
不過,L'Arc~en~Ciel在1997年至98年間,經歷了團員重組的低潮再出發之後,無論是音樂風格或造型皆有所改變。於1997年復活後推出的首支單曲《虹》、以及其後發行的《花葬》、《浸食 〜lose control〜》開始出現德國軍裝、黑色西裝、戰爭、宗教符號、黑色童話等哥德搖滾元素(這時期的影像不知道為什麼,網路上幾乎找不到,私人收藏雖然有,可惜全在3.5磁片與錄影帶中)而且這時期的髮型簡單了,妝容卻變濃且頹廢了。
跟9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視覺系搖滾樂團相比,無論是X JAPAN、GLAY、LUNA SEA、還是L’Arc~en~Ciel的扮相雖然陰柔,徹底翻轉當時日本對男性的陽剛社會印象、卻並未真正或實質地強調或穿著有顯著女性象徵的服飾(例如:束腹、裙子、裙撐架等)風格依然可窺見歐音樂次文化影響,保留了一絲破壞與攻擊性、以及對主流文化的反抗,直到SHAZNA、MALICE MIZER、La'cryma Christi等樂團的出現,視覺系風格才逐漸走向後來一般大眾較為熟知的日本哥德與蘿莉塔風格(Gothic and Lolita Style)。
SHAZNA成軍於1993年,成軍初期以哥德搖滾與後龐克音樂風格為主,但在90年代中期重組後轉變為新浪潮混合流行樂,歌曲與服裝造型大量出現甜美與夢幻等日本「kawaii」元素,主唱IZAM亦開始穿著修女服、旗袍、百褶裙等相對其他視覺系搖滾樂團更加青春、可愛的服飾出現於螢光幕前,色彩也不再只是黑、紅、金,大量採用桃紅色、紫色、甚至粉紅色。
SHAZNA於1997年發行的單曲《Melty Love》PV。
SHAZNA的另外一首歌《Piece of Love》
還曾作為少女漫畫《神風怪盜貞德》的動畫版主題曲。
至於成立於1992年、於2001年解散的MALICE MIZER(惡意與悲劇)卻完全相反,該樂團成軍短短不到十年,對視覺系群體卻帶來巨大的影響。
MALICE MIZER初期受強烈的哥德、前衛搖滾、以及巴洛克風格古典音樂影響(視覺系搖滾另一項特色為:經常於樂曲中加入古典樂器或音樂元素,無論是X JAPAN的團長兼鼓手YOSHIKI的鋼琴、或LUNA SEA的吉他手SUGIZO的小提琴,但真正大量加入古典音樂的樂團,或許非MALICE MIZER莫屬)在主唱Tetsu離開、新主唱Gackt加入後,音樂風格轉變為藝術搖滾融合電子流行樂(Synthpop)以及古典音樂。
MALICE MIZER的舞台演出也與以往的搖滾樂團不同,更類似音樂劇,加入不少戲劇與舞蹈環節,演唱會宛如舞台劇;服裝造型從以傳統哥德搖滾風格轉變為更加精緻、色彩稍微多樣、甚至有點歷史重現概念的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服飾(其實還混合了大量的十七世紀巴洛克、十八世紀洛可可、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風格,但以維多利亞時代居多)而且每一位樂團成員皆設定了更完整的角色形象,例如:騎士、王子、丑角等。
妝容與髮型則相較X JAPAN等樂團、更為傾向日本傳統歌舞伎,開始在面部塗上濃厚的白色粉底、戴上濃密的假睫毛並畫上深邃的眼妝,髮型亦從高聳、誇張的重金屬風格轉變為類似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貴族假髮(X JAPAN等樂團多為真髮上陣,塗抹大量的髮膠,據說非常難卸除,但SHAZNA與MALICE MIZER則開始使用假髮)
MALICE MIZER《月下的夜想曲》演唱會版。
不同於一般搖滾樂團演唱會,
除了主唱之外,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沒有演奏樂器,
而是加入舞蹈表演、以近似音樂劇的形式呈現歌曲意涵。
其中,樂團團長兼吉他手mana闇黑卻甜美、浪漫、宛如古董洋娃娃的造型,在樂迷爭相模仿之下,逐漸發展出後來蔚為風潮的日本哥德、以及哥德蘿莉塔文化(Gothic Lolita)後來更以Moi-même-Moitié為名創立了以哥德與哥德蘿莉塔風格服飾為主的時尚品牌,影響中、後期許多視覺系樂團的裝扮,逐漸從較具攻擊與破壞感的造型轉變為涵蓋、甚至混合了哥德、蒸氣龐克(Steampunk)以及賽博龐克等文化、更為纖細且耽美的風格。
同時期,另有些樂團混合了SHAZNA的甜美與歡快、MALICE MIZER的哥德蘿莉塔,再加入日本寶塚劇團的華麗形象、還有日本獨特「kawii」文化,另外形成一種更夢幻且完整的世界觀,而其中使用白或粉紅等粉嫩色系為主要配色,服飾款式延續哥德蘿莉塔的蕾絲、緞帶、蓬裙等,來自十七、十八、十九世紀服裝細節,但以甜美、可愛形式呈現的「甜蘿莉塔(Sweet Lolita)」風格。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樂團或許是LAREINE。LAREINE取自法文 「La Reine」為「女王」或「皇后」之意,源自樂團的世界觀靈感與中心概念—法國皇后瑪莉.安東尼、以及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著名作品《凡爾賽玫瑰》
因此,LAREINE無論是音樂創作或服裝造型,相比MALICE MIZER都更據童話氛圍,不但每一場演出皆以薔薇裝飾舞台,更以「莉莉」作為樂迷的代稱,認為莉莉是團員們的前世情人。音樂風格方面則更接近當時的主流市場,混合了新古典、電子流行、以及日式哥德搖滾(到了LAREINE時期,視覺系搖滾樂團的哥德風格音樂創作已經與最初的哥德搖滾大不相同,如果聽過Siouxsie等樂團的音樂,應該不難發現)
SHAZNA與MALICE MIZER、以及其他同期樂團的出現,令日本的龐克與視覺系文化開始改變。自此之後,龐克不再是純粹暴力、反抗、以及革命的象徵,它可以是精緻且可愛的;而哥德也不再只是闇黑、恐怖、令人戰慄的神秘童話,它可以是甜美且優雅的。
另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樂團,就是同樣由YOSHIKI提攜的DIR EN GREY(更正:台灣過去期多翻譯為「灰色銀幣」但根據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維基百科,Dir為德文單數「你」的意思,en則為法文的「在」Grey為英文的「灰」三字組合的意涵接近「你在灰暗中」)
該樂團初期音樂與形象除了哥德搖滾之外,或許更近似死亡金屬(Death Metal)或黑死金屬(Black Metal)偶爾加入些許賽博龐克元素,無論曲風或形象都相較上述樂團更前衛、實驗、強硬、激進,出版的影像更是大量使用醫院、精神疾病、暴力、血腥、性愛、性虐待、屍體、甚至出現過吃人肉情節。該樂團的出現,可以說將微趨溫和的視覺系搖滾推向另一個與主流文化對抗的層面。他們第一次登上日本國民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甚至因為歌曲與舞台演出太過於恐怖而引發家長致電抗議(據說是因為主唱Kyo宛如動物一般的呻吟與尖叫、以及吊掛在空中扭動的舞者令看電視的孩童感到恐懼)
DIR EN GREY於2003年發行的單曲《Obscure》PV,
內容涵蓋性愛、分屍、食人等血腥畫面。
過去曾有諸多不明所以的媒體以「女裝癖」與「同性戀」形容視覺系群體,事實上,三者之間並全然不相等,MALICE MIZER的mana面對此類疑問曾說明,女裝對他而言是一種進入角色的媒介與生活態度,並不認為自己有女裝癖或喜歡男性,但樂手們同樣地從未對女裝癖或同性戀表示反對,甚至於音樂相關影像中大量啟用明示或暗示同性愛的情節。
其他樂團諸如:以日本傳統演歌、怪談、還有歌舞伎表演為主軸的雙主唱重金屬樂團 陰陽座;自MALICE MIZER解散單飛後、持續以貴公子形象參與諸多主流音樂活動與節目的主唱GACKT;於Due'le quartz解散後單飛的吉他手雅-miyavi-等,亦從不同角度為視覺系群體的音樂與穿衣風格帶來影響。
另一方面,視覺系與動漫畫的結合亦推動了這一股街頭文化的擴散,其中,又以《天使禁獵區》的作者由貴香織里最為人所知(其他還有中村明日美子、矢澤愛、九條キヨ、早川智子、枢やな等人)
由貴香織里不只一次於漫畫作品中提及這些樂團,並於作品角色設定方面,大量採用樂團成員的造型,例如:以樂團為主題的懸疑漫畫《戒音》,主角戒音的原型多半認為來自L’Arc~en~ciel的主唱hyde(另有一說為YOSHIKI)而吉他手Die則為L’Arc~en~cie的前鼓手sakura(另有一說為LUNA SEA的吉他手SUGIZO)
此外,由貴香織里於她的成名作《天使禁獵區》與《毒伯爵該隱》中,大量使用視覺系搖滾樂團成員的造型、以及歐洲黑色童謠與舊約聖經故事等哥德文化經典元素,隨著兩部作品的成名,哥德風格頓時成為90年代日本漫畫趨勢之一,間接造成兩個文化族群(視覺系與動漫畫)融合。
分別於1994年與2001年兩度連載的《毒伯爵該隱》系列,
背景設定為哥德文化最喜愛的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倫敦,
內容大量使用舊約聖經、鵝媽媽童謠、格林童話等故事與元素。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除此之外,視覺系文化群體亦發展出自己的時尚專門誌與服飾品牌。
其中,發行於1998年的《KERA》原先為專注於蒐集日本街頭時尚的雜誌,但隨著視覺系搖滾於90年代日本蓬勃發展,逐漸演變為以視覺系搖滾與哥德蘿莉塔為主題的時尚雜誌,後來更推出以哥德和蘿莉塔文化為主題的季刊《Gothic & Lolita Bible》與風格較偏向可愛龐克(Cute Punk)的《KERA Maniax》,前者的第一期刊物更是於短短三天內售鑿。
蓬勃發展的文化自然也哺育了原宿街頭時尚品牌,例如:alice auaa、h.NAOTO、以及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等,而BABY, The Star Shine Birght更因為2004年由深田恭子與土屋安娜主演的電影《下妻物語》令甜蘿莉塔夢幻可愛的形象躍上主流社會舞台(《下妻物語》的作者嶽本野薔薇亦是日本哥德與蘿莉塔文化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2000年以降,視覺系文化隨著上述樂團的蓬勃發展、樂手的逝世、以及樂團的解散,一如其他次文化,逐漸與主流文化融合、最終消散、轉變、重組成為新的群體、甚至新的視覺系搖滾形象。它或許成為通俗又或許再一次遁入檯面之下,但並不影響,不過,它同樣與其他音樂次文化群體一般,是為一個時代重要構成與畫面,無法、也不應該被遺忘。
既然搜不出來,乾脆自己寫,大概就是這樣(超突然又隨興)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日本,一方面正經歷著泡沫經濟的恐慌;另一方面則醞釀出無數如:小室家族、傑尼斯、愛情偶像劇等來自主流市場的流行文化;同一時間,還有受到各式各樣歐美音樂次文化影響而開始蓬勃發展的原宿街頭青年群體……而視覺系搖滾便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誕生。
關於視覺系搖滾對90年代街頭時尚的影響,命題其實相當大—大到可以出兩百篇論文那麼大。過去當然有不少日本資深樂迷、或日本街頭文化觀察學者撰寫過類似主題,早年也有熱血的台灣樂迷將這些文章與報導翻譯成各種語言在網路上分享,但隨著2000年以後,數個樂團解散、樂手離世、樂迷畢業、幾個大型視覺系BBS論壇沒落、以及3.5磁片與錄影帶的淘汰(沒錯,就是3.5磁片和錄影帶)許多經典好文似乎早已被埋沒於茫茫網海、難以尋回。
由於手邊資料有限(因為都在3.5磁片和錄影帶裡)的情況下,這篇文章沒打算、也無法撰寫太過於艱深或學術的內容,充其量只是基本的整理與介紹、以及作為一篇向自己曾經歷過的瘋狂青春致敬罷了,內容僅供參考,但歡迎討論(更歡迎指正)
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放一下《We Are X》的預告片。
雖然不是忠實的X JAPAN樂迷、另有本命樂團,但真心覺得這部片拍攝得非常好。
內容環繞著2014年X JAPAN於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演唱會,非常忠實且深層地從X JAPAN團長YOSHIKI的角度,刻畫了這個樂團一路走來的軌跡,而且電影涵蓋了許多珍貴的樂團影像,若對這個日本傳奇搖滾樂團感興趣、或想認識日本90年代視覺系搖滾,《We Are X》絕對是最好的入門電影(台灣由翻面映畫/B-Side Film引進)
視覺系(Visual Rock、ヴィジュアル系)為盛行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日本的一種音樂風格與街頭青年文化。與同時期風靡於年輕世代的小室家族、傑尼斯團體、以及偶像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主流市場擴散至街頭的影響,後者(視覺系搖滾)則一如60年代以降諸多西方次文化群體一般,由街頭逆襲主流社會價值觀。
視覺系搖滾在音樂方面受到70至90年代初期英國的華麗搖滾(Glam Rock)龐克搖滾(Punk Rock)與哥德搖滾(Gothic Rock)以及美國的華麗金屬(Glam Metal)強烈影響,樂團成員的衣著打扮亦傳承了這些次文化音樂群體的精神—一種對傳統、主流社會框架的憤怒、反叛、以及抗爭,試圖透過違反或破壞主流社會價值觀與規範的旋律、外型、甚至行為模式以宣示自我訴求並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某些層面上,或許還結合並反映了當時日本年輕世代對服從並進入「美好社會」框架的反抗。
視覺系一詞與視覺系穿衣風格的創始者,一般普遍認為源自日本傳奇搖滾樂團X JAPAN的吉他手hide。
X JAPAN的吉他手hide,
一頭染成鮮紅色的頭髮後來幾乎成為他的註冊商標。
一頭染成鮮紅色的頭髮後來幾乎成為他的註冊商標。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hide於一次專訪建議後來創立視覺系搖滾專門誌《SHOXX》的星子誠一先生,取X JAPAN原團名「X - Psychedelic Violence: Crime of Visual Shock」中的「Visual Shock」一詞,以「視覺系」稱呼當時由X JAPAN創造的音樂、表演、以及穿衣風格。
《SHOXX》雜誌1998年9月號,
封面為當時剛出道的樂團MALICE MIZER。
這本創立於1990年的視覺系搖滾音樂雜誌,
製作過不少精良的專業音樂評論與報導,
可惜於2016年宣告停刊。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hide於1987年加入X JAPAN,因為擁有美髮與造型背景,一肩挑起初期樂團成員服裝造型的工作,將受到華麗金屬影響的音樂風格延續至裝扮,混合日本傳統歌舞伎表演,再加以精緻化的新風格,於當時仍相對保守、性別形象分明的日本社會而言,產生極大的衝擊。
X JAPAN攝於1989年,
此時的造型仍可清晰窺見KISS與New York Dolls等華麗金屬樂團的影子,
還有些許龐克與哥德搖滾的影響:
有來自前者蓬鬆的長髮與妝容;
以及來自後兩者帶有戀物癖與性虐待風格的皮衣、
豎起的髮型、以及蒼白的面孔。
此時的造型仍可清晰窺見KISS與New York Dolls等華麗金屬樂團的影子,
還有些許龐克與哥德搖滾的影響:
有來自前者蓬鬆的長髮與妝容;
以及來自後兩者帶有戀物癖與性虐待風格的皮衣、
豎起的髮型、以及蒼白的面孔。
這樣的衝擊不僅限於X JAPAN的舞台上。
一如其他次文化音樂群體,服飾造型成為該群體成員/追隨者的識別標誌與宣示媒介—一種將自己標示於主流文化之外、並可被同伴識出的記號;另一方面向主流社會表態「不服從」與「身體自由、自主」的宣示,X JAPAN的音樂與音樂造型創造的世界觀為當時的青年世代展現不同於父母親輩的嶄新選擇。
最初,樂迷開始於樂團表演時模仿樂團成員的穿衣打扮,進而演變為鉅細靡遺的以COSPLAY整套造型向樂團致上最高敬意與愛情—此處的愛情並非一般定義中的情侶之間的情愛,而是樂迷受到樂團音樂與精神世界感動並認同而產生的崇拜與關愛之情—之後更逐漸形成每逢節假日,就會出現大批樂迷聚集於東京原宿的神宮橋前進行COSPLAY活動,蔚為奇觀、甚至成為觀光景點。
以上圖片來自《東京堂》雜誌。
《東京堂》是大約1999~2000年台灣自行出版的日本流行文化誌,
內容從傑尼斯偶像團體到視覺系搖滾樂團、甚至早安少女組都有,
還會有0204付費電話的星座占卜和點歌廣告,
內容基本上是擷取日本雜誌之後,自行翻譯加解說而成(無版權)
所以無論是排版、文字、或印刷品質都很糟糕,
售價78元一本,基本上只在書局賣的奇妙雜誌。
當時因為台灣除了《PLAY》雜誌之外,
少有視覺系搖滾樂團的報導,
所以看到圖片總是萬分珍惜,
因此也買了不少神秘的東西……
緊隨X JAPAN之後興起、後來被稱為日本三大搖滾天團的LUNA SEA(月之海)GLAY、以及L'Arc~en~Ciel自然對這股潮流亦有貢獻。
LUNA SEA與GLAY初期受X JAPAN團長兼鼓手YOSHIKI提攜在早、中期延續了X JAPAN風格,不過,相較X JAPAN的華麗金屬風格,LUNA SEA的裝扮更接近以黑色系為主的哥德風(Gothic)甚至舉辦過黑服限定演唱會,因此,他們自稱為Slave(奴隸)的樂迷在演唱會或相關活動穿黑色系服裝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因為視覺系搖滾的音樂風格與世界觀,樂團與樂迷之間大半都帶有類似宗教崇拜、或接近BDSM族群中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的情感,但原則上不存在實質的人體獻祭或性愛關係,不過具有宗教象徵的符號、以及BDSM族群形象(皮鞭、刑具、荊棘、繩縛、醫院、制服等)經常出現在視覺系搖滾樂團的歌詞、服裝造型、以及視覺影像中。
LUNA SEA早期的造型以黑色、蒼白、纖細的哥德扮相為主,
開始出現更多宗教符號、浪漫主義、以及超自然主義等意象。
開始出現更多宗教符號、浪漫主義、以及超自然主義等意象。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LUNA SEA的單曲《Déjàvu》PV。
或許非《神啊!請給我多一點時間》的主題曲《I FOR YOU》莫屬。
由金城武與深田恭子演出的淒美愛情故事
打破當時日劇純情與美好的傳統,
涵蓋未成年、援助交易、以及愛滋病等
過去從未出現於愛情偶像劇的寫實社會議題。
一樣由YOSHIKI發掘並提攜的GLAY的音樂風格與裝扮則與同期的LUNA SEA、L’Arc~en~Ciel、黑夢等樂團大不相同。
除了剛組成時仍嘗試過誇張髮型與妝容(但色彩以黑、白、灰為主,整體造型也相對低調許多)後來或許因為比其他樂團更早登上主流音樂舞台(對90年代初期的日本社會而言,視覺系仍然太過驚世駭俗,因此樂團幾乎以地下活動居多,少有能被大型唱片公司簽約或出道者,所以GLAY算是滿順利能登上主流舞台的樂團)造型多以黑色系西裝或簡化過的賽博龐克(Cyber Punk)為主,但由於影響廣泛,同樣為視覺系時尚添增了一筆風格,亦成為不少樂團後期的裝扮。
GLAY於1994年發行單曲《RAIN》的廣告,
無論是妝容或服裝皆比同時期樂團「樸素」且「平易近人」許多。
GLAY約莫1998至99年的造型,
此時期除了黑、灰色系西裝之外,
他們還開始嘗試帶有未來感的賽博龐克風格,
但相比真正的賽博龐克,依然簡化許多。
GLAY於1994年發行的單曲《RAIN》PV。
GLAY於1999年發行的單曲《BE WITH YOU》
GLAY於1999年發行的單曲《ここではない、どこかへ》
為福山雅治與木村佳乃主演的日劇《無暇的愛》主題曲。
GLAY算是在視覺系搖滾樂團中,
比較常為與流行文化合作的樂團,
曾經分別於2005年與2012年前後跟EXILE和五月天合作。
與LUNA SEA和GLAY齊名的L’Arc~en~Ciel(彩虹)結成於1991年,初期的音樂風格與造型卻偏向嬉皮與華麗搖滾的混合,瀰漫著一股黑色波希米亞浪漫且迷幻的氛圍,主唱hyde特殊的嗓音與詩歌般的詞曲創作令L'Arc~en~Ciel的世界觀於90年代初期自成一格,甚至曾被專業音樂雜誌評論演唱時宛若巫女一般(沒錯,不是巫師是巫女)
有趣的是,hyde中性的面貌後來成為不少漫畫創作者的謬思,特別是1994年時期的留著長捲髮、穿著寬鬆長袍的造型;以及1997年至98年間黑色短髮、穿著西裝或軍服的造型,經常出現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期的漫畫作品中。
L'Arc~en~Ciel於1991年發行的單曲《Flood of Tears/夜想花》宣傳照,
此時的造型仍帶有些許哥德搖滾影響,
但相比同一時期的LUNA SEA卻又清淡許多。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此時的造型仍帶有些許哥德搖滾影響,
但相比同一時期的LUNA SEA卻又清淡許多。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L'Arc~en~Ciel約莫1994年左右的造型已明顯樸素,
加入更多波希米亞與民俗風圖騰、配件、以及服裝。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L'Arc~en~Ciel的主唱hyde約莫1994年時期的造型,
他男女莫辨的中性面孔在耽美小說與漫畫同步興起的90年代,
受到不少小說與漫畫創作者的喜愛。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L'Arc~en~Ciel於1994年發行的單曲《Blurry Eyes》PV。
跟9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視覺系搖滾樂團相比,無論是X JAPAN、GLAY、LUNA SEA、還是L’Arc~en~Ciel的扮相雖然陰柔,徹底翻轉當時日本對男性的陽剛社會印象、卻並未真正或實質地強調或穿著有顯著女性象徵的服飾(例如:束腹、裙子、裙撐架等)風格依然可窺見歐音樂次文化影響,保留了一絲破壞與攻擊性、以及對主流文化的反抗,直到SHAZNA、MALICE MIZER、La'cryma Christi等樂團的出現,視覺系風格才逐漸走向後來一般大眾較為熟知的日本哥德與蘿莉塔風格(Gothic and Lolita Style)。
SHAZNA成軍於1993年,成軍初期以哥德搖滾與後龐克音樂風格為主,但在90年代中期重組後轉變為新浪潮混合流行樂,歌曲與服裝造型大量出現甜美與夢幻等日本「kawaii」元素,主唱IZAM亦開始穿著修女服、旗袍、百褶裙等相對其他視覺系搖滾樂團更加青春、可愛的服飾出現於螢光幕前,色彩也不再只是黑、紅、金,大量採用桃紅色、紫色、甚至粉紅色。
SHAZNA雖然仍保留了黑色系服飾與男性上妝,
但整體而言更趨向於主流文化可接受的甜美、可愛氛圍,
歌曲內容同樣多以戀愛為主題。
但整體而言更趨向於主流文化可接受的甜美、可愛氛圍,
歌曲內容同樣多以戀愛為主題。
SHAZNA的另外一首歌《Piece of Love》
還曾作為少女漫畫《神風怪盜貞德》的動畫版主題曲。
《神風怪盜貞德》於1999年第一期動畫版的片頭
即為SHAZNA演唱的《Piece of Love》
MALICE MIZER初期受強烈的哥德、前衛搖滾、以及巴洛克風格古典音樂影響(視覺系搖滾另一項特色為:經常於樂曲中加入古典樂器或音樂元素,無論是X JAPAN的團長兼鼓手YOSHIKI的鋼琴、或LUNA SEA的吉他手SUGIZO的小提琴,但真正大量加入古典音樂的樂團,或許非MALICE MIZER莫屬)在主唱Tetsu離開、新主唱Gackt加入後,音樂風格轉變為藝術搖滾融合電子流行樂(Synthpop)以及古典音樂。
MALICE MIZER的舞台演出也與以往的搖滾樂團不同,更類似音樂劇,加入不少戲劇與舞蹈環節,演唱會宛如舞台劇;服裝造型從以傳統哥德搖滾風格轉變為更加精緻、色彩稍微多樣、甚至有點歷史重現概念的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服飾(其實還混合了大量的十七世紀巴洛克、十八世紀洛可可、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風格,但以維多利亞時代居多)而且每一位樂團成員皆設定了更完整的角色形象,例如:騎士、王子、丑角等。
妝容與髮型則相較X JAPAN等樂團、更為傾向日本傳統歌舞伎,開始在面部塗上濃厚的白色粉底、戴上濃密的假睫毛並畫上深邃的眼妝,髮型亦從高聳、誇張的重金屬風格轉變為類似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貴族假髮(X JAPAN等樂團多為真髮上陣,塗抹大量的髮膠,據說非常難卸除,但SHAZNA與MALICE MIZER則開始使用假髮)
MALICE MIZER於1998年發行單曲《月下的夜想曲》的造型可謂相當經典,
使用大量十七至十九世紀的巴洛克、洛可可、以及維多利亞時代的
華麗服飾造型與細節,
包含:吸血鬼、騎士、丑角、洋娃娃、貴族等
哥德文化中經常出現的角色形象,
但在色彩使用上則不再拘泥於黑、紅、白,
而是大量啟用華麗的配色。
另外,90年代視覺系樂團成員的妝容皆非常強調
宛如西方人一般深邃的眼妝,
幾乎所有的造型都會打鼻影、上眼線、貼畫出雙眼皮、以及誇張的假睫毛。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MALICE MIZER《月下的夜想曲》演唱會版。
不同於一般搖滾樂團演唱會,
除了主唱之外,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沒有演奏樂器,
而是加入舞蹈表演、以近似音樂劇的形式呈現歌曲意涵。
其中,樂團團長兼吉他手mana闇黑卻甜美、浪漫、宛如古董洋娃娃的造型,在樂迷爭相模仿之下,逐漸發展出後來蔚為風潮的日本哥德、以及哥德蘿莉塔文化(Gothic Lolita)後來更以Moi-même-Moitié為名創立了以哥德與哥德蘿莉塔風格服飾為主的時尚品牌,影響中、後期許多視覺系樂團的裝扮,逐漸從較具攻擊與破壞感的造型轉變為涵蓋、甚至混合了哥德、蒸氣龐克(Steampunk)以及賽博龐克等文化、更為纖細且耽美的風格。
mana為品牌Moi-même-Moitié拍攝的宣傳照,
刊載於視覺系時尚雜誌《KERA》。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樂團或許是LAREINE。LAREINE取自法文 「La Reine」為「女王」或「皇后」之意,源自樂團的世界觀靈感與中心概念—法國皇后瑪莉.安東尼、以及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著名作品《凡爾賽玫瑰》
因此,LAREINE無論是音樂創作或服裝造型,相比MALICE MIZER都更據童話氛圍,不但每一場演出皆以薔薇裝飾舞台,更以「莉莉」作為樂迷的代稱,認為莉莉是團員們的前世情人。音樂風格方面則更接近當時的主流市場,混合了新古典、電子流行、以及日式哥德搖滾(到了LAREINE時期,視覺系搖滾樂團的哥德風格音樂創作已經與最初的哥德搖滾大不相同,如果聽過Siouxsie等樂團的音樂,應該不難發現)
LAREINE於主流音樂市場出道前,
曾翻唱《凡爾賽玫瑰》的動畫主題曲,
作者池田理代子相當喜歡,
邀請他們重新演唱後出版單曲、並親自繪製單曲風面。
值得一提的是,
一般認為蘿莉塔文化(無論是哥德蘿莉塔或甜蘿莉塔)
是受到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格、生活態度影響,
但事實上卻是混合了十七世紀巴洛克、十八世紀洛可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以及1970年代英國哥德搖滾等多種文化;
而英國哥德搖滾又受到十八、十九世紀哥德文學
(一種結合了神祕學、宗教、神話、羅曼史、怪談的闇黑文學類型,
例如:《科學怪人》)
超現實主義、前拉斐爾派、龐克文化等影響;
再加上視覺系搖滾樂團自身獨特的世界觀,
才逐漸演變為現今一般人所見的蘿莉塔文化。
LAREINE於1998年發行的單曲《Fleur》
刊載於日本視覺系時尚雜誌《KERA》中的甜蘿莉塔風格服飾,
此時期又與LAREINE的扮相不盡相同。
此時期又與LAREINE的扮相不盡相同。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SHAZNA與MALICE MIZER、以及其他同期樂團的出現,令日本的龐克與視覺系文化開始改變。自此之後,龐克不再是純粹暴力、反抗、以及革命的象徵,它可以是精緻且可愛的;而哥德也不再只是闇黑、恐怖、令人戰慄的神秘童話,它可以是甜美且優雅的。
另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樂團,就是同樣由YOSHIKI提攜的DIR EN GREY(更正:台灣過去期多翻譯為「灰色銀幣」但根據
該樂團初期音樂與形象除了哥德搖滾之外,或許更近似死亡金屬(Death Metal)或黑死金屬(Black Metal)偶爾加入些許賽博龐克元素,無論曲風或形象都相較上述樂團更前衛、實驗、強硬、激進,出版的影像更是大量使用醫院、精神疾病、暴力、血腥、性愛、性虐待、屍體、甚至出現過吃人肉情節。該樂團的出現,可以說將微趨溫和的視覺系搖滾推向另一個與主流文化對抗的層面。他們第一次登上日本國民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甚至因為歌曲與舞台演出太過於恐怖而引發家長致電抗議(據說是因為主唱Kyo宛如動物一般的呻吟與尖叫、以及吊掛在空中扭動的舞者令看電視的孩童感到恐懼)
DIR EN GREY早期造型乍看之下與一般視覺系搖滾樂團無異,
但漸漸加入醫師袍、護士服、精神病患束縛衣、繃帶等
BDSM風格,
血漬與傷痕也成為此時期族群內的潮流。
但漸漸加入醫師袍、護士服、精神病患束縛衣、繃帶等
BDSM風格,
血漬與傷痕也成為此時期族群內的潮流。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DIR EN GREY於2003年發行的單曲《Obscure》PV,
內容涵蓋性愛、分屍、食人等血腥畫面。
過去曾有諸多不明所以的媒體以「女裝癖」與「同性戀」形容視覺系群體,事實上,三者之間並全然不相等,MALICE MIZER的mana面對此類疑問曾說明,女裝對他而言是一種進入角色的媒介與生活態度,並不認為自己有女裝癖或喜歡男性,但樂手們同樣地從未對女裝癖或同性戀表示反對,甚至於音樂相關影像中大量啟用明示或暗示同性愛的情節。
其他樂團諸如:以日本傳統演歌、怪談、還有歌舞伎表演為主軸的雙主唱重金屬樂團 陰陽座;自MALICE MIZER解散單飛後、持續以貴公子形象參與諸多主流音樂活動與節目的主唱GACKT;於Due'le quartz解散後單飛的吉他手雅-miyavi-等,亦從不同角度為視覺系群體的音樂與穿衣風格帶來影響。
陰陽座為電影《甲賀忍法鐵》演唱的主題曲。
雖然在陰陽座之前以有許多團體將日本和服與歌舞伎元素帶入視覺系搖滾,
但陰陽座為第一個完全以和風為主題的樂團,
主唱黑貓也是當時視覺系搖滾樂團中,非常少見的女性樂手。
GACKT從MALICE MIZER時期便維持一貫的「貴公子」與「吸血貴族」形象,
且對於個人的世界觀塑造可謂非常的完整,
包含:年齡不詳(早期堅稱自己已上百歲)擅長多國語言、畏光而喜歡陰暗的場所、
家中有噴泉等,
單飛後除了歌唱事業亦參與不少電視劇、綜藝節目、舞台劇、電影等演出,
對視覺系風格於主流市場中的形象頗具影響。
視覺系搖滾到了 雅-miyavi- 的時期(1999年至2000年初期)
大部份的樂團已褪下濃妝與華麗的造型,
樂手形象雖不至於陽剛、但也不再強調陰柔氛圍,
甚至有點傑尼斯系可愛大男孩的形象
(同一時期還有類似「偽娘」般可愛扮相的樂手)
但仍可從歌曲風格、眼妝、以及配件等細節窺見蛛絲馬跡。
另一方面,視覺系與動漫畫的結合亦推動了這一股街頭文化的擴散,其中,又以《天使禁獵區》的作者由貴香織里最為人所知(其他還有中村明日美子、矢澤愛、九條キヨ、早川智子、枢やな等人)
由貴香織里不只一次於漫畫作品中提及這些樂團,並於作品角色設定方面,大量採用樂團成員的造型,例如:以樂團為主題的懸疑漫畫《戒音》,主角戒音的原型多半認為來自L’Arc~en~ciel的主唱hyde(另有一說為YOSHIKI)而吉他手Die則為L’Arc~en~cie的前鼓手sakura(另有一說為LUNA SEA的吉他手SUGIZO)
1996年出版《戒音》以樂團主唱戒音驟逝、
樂團面臨解散、
樂迷聽完戒音的歌聲之後出現集體自殺行為等
一系列事件交織而成的懸疑故事。
其中,戒音的面貌與服裝造型被認為來自hyde或YOSHIKI,
但紅髮、美容師背景卻極有可能來自hide。
這張圖片中拉小提琴的吉他手Die原型
雖然一般認為是L'Arc~en~Ciel的前鼓手sakura,
但在視覺系搖滾樂團中,LUNA SEA的吉他手SUGIZO演奏小提琴的形象卻廣為人知。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此外,由貴香織里於她的成名作《天使禁獵區》與《毒伯爵該隱》中,大量使用視覺系搖滾樂團成員的造型、以及歐洲黑色童謠與舊約聖經故事等哥德文化經典元素,隨著兩部作品的成名,哥德風格頓時成為90年代日本漫畫趨勢之一,間接造成兩個文化族群(視覺系與動漫畫)融合。
由貴香織里1994年至2000年間連載的成名作《天使禁獵區》
故事大綱與角色皆取自舊約聖經中,
近親相愛、天使與惡魔的戰爭、世界末日等典故。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天使禁獵區》中,
模仿
十九世紀末出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瘋狂下午茶會的場景。
這部文學作品因為弔詭、奇妙的少女異想世界觀,
非常貼合歐美哥德與日本視覺系族群的喜好,
因此頗受歡迎。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分別於1994年與2001年兩度連載的《毒伯爵該隱》系列,
背景設定為哥德文化最喜愛的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倫敦,
內容大量使用舊約聖經、鵝媽媽童謠、格林童話等故事與元素。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其中,發行於1998年的《KERA》原先為專注於蒐集日本街頭時尚的雜誌,但隨著視覺系搖滾於90年代日本蓬勃發展,逐漸演變為以視覺系搖滾與哥德蘿莉塔為主題的時尚雜誌,後來更推出以哥德和蘿莉塔文化為主題的季刊《Gothic & Lolita Bible》與風格較偏向可愛龐克(Cute Punk)的《KERA Maniax》,前者的第一期刊物更是於短短三天內售鑿。
《KERA》2007年8月號。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Gothic & Lolita Bible》第一期英文版。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Gothic & Lolita Bible》第十三期。
這本期刊的封面皆由影響視覺系搖滾、或被影響的漫畫家繪製,
內容除了服飾與品牌介紹、
街拍、髮妝教學、服裝版型製作教學
視覺系搖滾樂團專訪、
視覺系搖滾相關議題報導
(例如:電影、球體關節人形、海外活動等)
還會有漫畫與小說連載。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KERA Maniax》相對《Gothic & Lolita Bible》
蘿莉塔主題較少、更偏向可愛龐克多一點,
對與龐克或哥德文化相關的海外時尚設計師,
例如:Vivienne Westwood與Alexander McQueen等的介紹也較多一些。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alice auaa 2013/14年秋冬系列。
創立於1993年的哥德風格服飾品牌alice auaa,
初期經常為視覺系搖滾地下樂團設計造型。
h.NAOTO 2008年春夏系列。
創立於2000年,h.NAOTO或許是受到視覺系搖滾影響的服飾品牌中,
最為成功的一個,
除了主線h.NAOTO之外,
還有H、hEAVEN、h.NAOTO Blood等32個不同風格與主題的副牌。
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刊載於《KERA》內的廣告。
電影《下妻物語》電視宣傳廣告。
Photo Source:硬碟深處。
2000年以降,視覺系文化隨著上述樂團的蓬勃發展、樂手的逝世、以及樂團的解散,一如其他次文化,逐漸與主流文化融合、最終消散、轉變、重組成為新的群體、甚至新的視覺系搖滾形象。它或許成為通俗又或許再一次遁入檯面之下,但並不影響,不過,它同樣與其他音樂次文化群體一般,是為一個時代重要構成與畫面,無法、也不應該被遺忘。
◆ 文章內大部份的圖片來自經年累月的私人收藏,
許多來源網站已不可考,
但盡量附上原圖時間與出處,
有些因為腦袋記憶遺失,
實在想不起來確切來源,
如果有任何朋友知道,
歡迎指正 ◆
😍😍😍
回覆刪除If they really had one thing that labored they might use it for themselves and wouldn’t need to earn quantity of} dollars selling pretend gambling schemes. A up to date composition of unpolluted traces and sleek edges, the Trinity roulette desk in black with purple is a chic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design. When viewed from each finish, a Z-shaped pattern takes form, giving this high-end desk a bold, geometric enchantment that matches seamlessly into 1xbet any trendy room design. As with all of our designs, the Trinity desk can be customized in your choice of bespoke sizes, colours, and finishes. There’s nothing fairly like watching the roulette ball – known as as|often known as} a “pill” – spin round and across the roulette wheel.
回覆刪除好文章啊!
回覆刪除可以借轉https://cygnusx523.blogspot.com/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