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理性: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 I
《美學與理性: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女性服飾的風尚與功能性演變》來自於英國就讀研究所期間的一份作業。
當時因為台灣對時尚史教育與研究的不重視,在校所學是非常線性的史觀,再加上對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時尚不熟悉(那是個無線網路剛起步的年代)雖然下了一番苦心完成這份作業,但從未覺得成果能稱得上佳。
直到近兩年因為工作、興趣等各種需求,才突然驚覺,台灣對於時尚的歷史與文化有多麼不關心、不求甚解,有時連一篇資訊正確的時尚史資料都難以尋得,只好依賴英文、日文、甚至簡體中文資料。
總覺得這樣下去沒辦法,如果沒有人願意寫,只好自己寫;沒有時間找資料,只好把當年的作業翻出來、自己翻譯成中文,加上ㄧ些新的資料和經驗。
這系列將從十九世紀開始,探討當時位於歐洲社會核心地位的中、上流階級女性的服飾與社會地位演變,然後續接另外一系列討論次文化如何從街頭由下而上的影響時尚潮流的文章,剛好,今年的台灣出現不少關於性別、歷史、婚姻制度、社會文化的討論。
閱讀這系列文章,請務必以當時的社會思維理解,因為歷史是一個流動的空間,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而不是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個面。
重新將這些文章挖出來獻醜,不期望有什麼偉大的貢獻,但或許勉強能作為小小的參考,而且歡迎討論。
當時因為台灣對時尚史教育與研究的不重視,在校所學是非常線性的史觀,再加上對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時尚不熟悉(那是個無線網路剛起步的年代)雖然下了一番苦心完成這份作業,但從未覺得成果能稱得上佳。
直到近兩年因為工作、興趣等各種需求,才突然驚覺,台灣對於時尚的歷史與文化有多麼不關心、不求甚解,有時連一篇資訊正確的時尚史資料都難以尋得,只好依賴英文、日文、甚至簡體中文資料。
總覺得這樣下去沒辦法,如果沒有人願意寫,只好自己寫;沒有時間找資料,只好把當年的作業翻出來、自己翻譯成中文,加上ㄧ些新的資料和經驗。
這系列將從十九世紀開始,探討當時位於歐洲社會核心地位的中、上流階級女性的服飾與社會地位演變,然後續接另外一系列討論次文化如何從街頭由下而上的影響時尚潮流的文章,剛好,今年的台灣出現不少關於性別、歷史、婚姻制度、社會文化的討論。
閱讀這系列文章,請務必以當時的社會思維理解,因為歷史是一個流動的空間,擁有許多不同面向,而不是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個面。
重新將這些文章挖出來獻醜,不期望有什麼偉大的貢獻,但或許勉強能作為小小的參考,而且歡迎討論。
十九世紀初期的西方社會仍處於嚴謹的階級制度結構之中,但因為工業革命影響,新興產業如:煤礦與鋼鐵工業,孕育了由專業人才和實業家組成的新資產階級。
這群被稱為布爾喬亞(Bourgeoisie,法文)的新族群多半富裕且期望子女可接受良好教育、並渴望獲得貴族頭銜與生活。
另外一方面,部份貴族為了維持體面生活,開始投入商業活動,甚至依賴販售土地或跟擁有豐沛嫁妝的中產階級女性聯姻。
另外一方面,部份貴族為了維持體面生活,開始投入商業活動,甚至依賴販售土地或跟擁有豐沛嫁妝的中產階級女性聯姻。
然而,工業革命的果實不僅止於此,它還加速並普及了大眾交通工具、以及將以人為主要生產力的時尚產業推向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隨著第一間法國百貨公司開業、英國萬國博覽會的開展、還有時尚雜誌的誕生……時尚的影響力與生產力不再僅限於區域。
當時擁有領先紡織與縫紉技術的英國,令男仕西裝裁縫技術一躍千里,奠定了往後巴黎風尚(Paris Mode)與倫敦裁縫(London Tailoring)的基礎,同時也將時尚產業劃分出如今大家熟悉的成衣(Ready-to-Wear)與高級訂製(Haute Couture)兩個領域。
隨著第一間法國百貨公司開業、英國萬國博覽會的開展、還有時尚雜誌的誕生……時尚的影響力與生產力不再僅限於區域。
當時擁有領先紡織與縫紉技術的英國,令男仕西裝裁縫技術一躍千里,奠定了往後巴黎風尚(Paris Mode)與倫敦裁縫(London Tailoring)的基礎,同時也將時尚產業劃分出如今大家熟悉的成衣(Ready-to-Wear)與高級訂製(Haute Couture)兩個領域。
工業革命後的工廠樣貌。
雖然階級看似逐漸融合,但十九世紀的西方世界仍然對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色抱持絕對的道德規範,兩性之間同樣劃了一條清晰且嚴謹的界線,女性背負著與現代社會完全不同的期許與審美。
當時的女性肩負展現家族社會地位的沉重角色。
一位中、上流階級的單身女性婚前是屬於父兄的資產,婚後則成為丈夫的所有物。她們必須透過父兄獲得豐厚的嫁妝以覓得良緣,但同時不被允許坐擁自己的財產,婚後一切將歸屬於丈夫或嫡子,可又必須肩負掌管家族內需的責任。
失去父兄、被丈夫拋棄、或無法生育子嗣的中、上流階層女性將失去生活與經濟依靠,甚至流落街頭、飢寒交迫,而擁有富裕男性家族成員作為後盾的女性則多半被當作利益交換工具、投入婚姻市場。
菲利浦.皮爾洛特(Philippe Perrot)曾於《資產階級風尚:一部十九世紀服裝史(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書中描述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們如何被交易:
一位中、上流階級的單身女性婚前是屬於父兄的資產,婚後則成為丈夫的所有物。她們必須透過父兄獲得豐厚的嫁妝以覓得良緣,但同時不被允許坐擁自己的財產,婚後一切將歸屬於丈夫或嫡子,可又必須肩負掌管家族內需的責任。
失去父兄、被丈夫拋棄、或無法生育子嗣的中、上流階層女性將失去生活與經濟依靠,甚至流落街頭、飢寒交迫,而擁有富裕男性家族成員作為後盾的女性則多半被當作利益交換工具、投入婚姻市場。
菲利浦.皮爾洛特(Philippe Perrot)曾於《資產階級風尚:一部十九世紀服裝史(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書中描述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們如何被交易:
「女人,她們的存在與穿著打扮體現了她們丈夫的社經地位;女人,她們逐漸地負責掌管家族財務;女人,她們同時肩負代表與管理者的角色、並成為新興商業中的最高目標。」
◆十九世紀中期的女性服飾
由於十九世紀階級規範一如周禮對往日中國的影響,不同階級必須嚴謹地遵從自己的角色,無論食衣住行育樂,性別更是如此,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必須陽剛、女性必須柔美。
因此,男性服飾有別於十七、十八世紀來自太陽王路易十五的張揚與奢華,材質方面更加堅實、厚重、且暗沉,可女性服飾卻亦趨華美、明亮、輕巧,且充滿裝飾。
富裕家族的女性通常會選擇蕾絲、綢緞、羽毛、或皮草等材質訂製服飾,而且為了因應不同場合與活動,一位中、上流階級的女性每天至少需換七、八套服飾,甚至因為日新月異的縫紉、紡織工業技術節省了服飾生產時間,並且改善男女服飾版型與結構,大為增加女裝的複雜度。
十九世紀女性服飾演變、以及亦趨繁複的裝飾。
Photo Source:
Gibbs-Smith, C., H. (1960) Fashion ladies
in Perrot, P. (1981)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8.
十九世紀女性著衣步驟。
Photo Source:
Perrot, P. (1981) Dressing
in Perrot, P. (1981)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45.
1865年的裙撐工廠。
Photo Source:
Bach (1981) Crinoline Factory:installing the hoops
in Perrot, P. (1981)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73.
一位1857年的時尚記者嘗試解讀這樣的社會現象:
「市面上窮極奢華的服飾,來自於數以萬計的單身女性都在尋找好丈夫,結果卻過度招搖。」
她的解讀是基於:一位十九世紀中、上流階級女性,最大的社會責任與人生價值就是「嫁人」
因此,女性必須藉由如束腹(Corset)和裙撐架(Crinoline)一類被稱為「藝術品」的塑身服飾、雕塑出凸顯女性生育特徵(乳房與臀部)的軀體,以彰顯自己的性感魅力、獲得「金龜婿」與其家族的關注。
因此,女性必須藉由如束腹(Corset)和裙撐架(Crinoline)一類被稱為「藝術品」的塑身服飾、雕塑出凸顯女性生育特徵(乳房與臀部)的軀體,以彰顯自己的性感魅力、獲得「金龜婿」與其家族的關注。
一位十九世紀女性被服飾雕塑過的身型(左)對照她的原本自然身體曲線(右)
Photo Source:
Perrot, P. (1981) A woman, crinolated (left) and real (right)
in Perrot, P. (1981)
Fashioning the Bourgeoisie: A History of Cl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10
從現代的角度反思,當時的社會教育或許相當矛盾:
一方面要求年輕女性忽視自己天生的身體曲線,透過外力改造、凸顯女性性徵;另一方面又強調一位有教養的淑女不應該向公眾展示身體的任何一部份—既使是她們的丈夫。甚至,一位端莊的淑女也不應該窺見丈夫的身體。
1951年出版的《內衣的歷史(The History of Underclothes)》針對這種微妙的十九世紀風氣提出幾個例證,其中包含一位新嫁娘寫給母親的封信,描述丈夫就寢時竟然只穿一件短衫,令她驚慌失措、導致整個蜜月期間都在為丈夫縫製一件睡袍:
「……所以我無需看見它們(丈夫的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份。」
「淑女不應拋頭露面」的觀念同樣體現於表層服飾。
隨著裁縫機的演變,束腹結構、裙撐尺寸、以及裙襬長度日益誇張,緊勒的胸腰、龐大的裙撐、以及拖曳長裙令女性不良於行,雖然女性不再頂著十八世紀高聳的假髮,繁複的衣裝仍然大過門框、導致她們無法踏出家門一步,但完美符合「一位有教養的淑女應養於深閨、不得輕易見人」的社會教條,並同時向公眾展示了她的家族實力—一種因為富足而無須辛勤工作的炫耀。
1865年的裙撐。
Photo Source:
Hirokawa, T. (2002) Crinoline
IN: Fukai, A. et al. (Eds.) (2002)
Fashion” A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Los Angeles:
TASCHEN. p. 175
1870至1874年左右的裙撐,
骨盆兩側份量轉移至後臀,
呈現魚尾裙狀。
1870至1880年左右的內衣包含:
裙撐、束腹、以及襯褲。
藍色與白色兩套皆為1850至1860年代的晨服(Day Dress)
藍色套裝來自1855年的英國,
白色滾陶粉紅色緞帶的套裝為夏裝,風行於1860年代,
曾被莫內描繪於1866年的作品《花園中的女人(Women in the Garden)》
來自1866年法國的晚裝(Evening Dress)
當時的女性晨服必須為長袖、高領,
晚上才能穿著短袖、低領的款式。
這套粉紅色晚裝的裙擺從前置後的寬度為150公分,
整圈則有470公分。
約1884至86年出席晚餐場合的服裝(Dinner Dress),
裙撐由寬變窄,份量移至臀部,但裙長與臀部裝飾也逐漸誇張。
由查爾斯.芬瑞德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
設計於1892年的女裝,
穿著於接待場合。
當時相當流行的「公主裝」、也算是出席正式宴會場合的禮服(Ball Gown)
款式源自丹麥公主亞歷山德拉·卡洛琳·瑪麗·夏綠蒂·露意絲·茱莉亞,
她後來嫁給威爾斯親王、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
成為英國王后。
Photo Source:
Hirokawa, T. (2002) Bustle,
Bustle, Corset, and Drawers,
Day Dress,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Le Bal
IN: Fukai, A. et al. (Eds.) (2002) Fashion” A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Los Angeles: TASCHEN. p. 174, p. 281, p. 218, p. 292, p. 245.
為了鼓勵女性穿上這些束縛,十九世紀一則內衣廣告甚至寫到:
「(裙撐)不會造成意外、不會出現在停屍間,比良藥有益健康,兼具經濟效益、高雅、摩登、賢淑、以及宛若女王一般的威嚴風範。」
當然,裙撐和束腹自然沒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反而為女性帶來極大的危險—無論生理健康或生活環境。
為了勒出纖瘦的細腰與豐滿的胸脯,束腹強制改變女性上半身自然曲線,而誇張、沉重的裙撐架則為下半身帶來壓力,造成骨骼畸形壓迫胸腹腔,帶來呼吸困難與難以生育的問題;不良於行的繁重服飾也令女性無法閃避危險,許多女性因為無法逃離火災現場而被活活燒死。
為了勒出纖瘦的細腰與豐滿的胸脯,束腹強制改變女性上半身自然曲線,而誇張、沉重的裙撐架則為下半身帶來壓力,造成骨骼畸形壓迫胸腹腔,帶來呼吸困難與難以生育的問題;不良於行的繁重服飾也令女性無法閃避危險,許多女性因為無法逃離火災現場而被活活燒死。
這些內外在危機逐漸引發批評聲浪,英國諷刺漫畫雜誌《Punch!》、美國政治雜誌《哈潑周刊(Harper’s Weekly)》、美國女權團體賽內卡福爾斯(Seneca Falls)、以及歐洲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藝術家團體開始提倡不同的女性時尚。
不過,這些誇張的服飾依然風行,到十九世紀末,幾乎無法從外在窺知女性的天生身體曲線。
不過,這些誇張的服飾依然風行,到十九世紀末,幾乎無法從外在窺知女性的天生身體曲線。
1857年《哈潑周刊》刊載的一幅諷刺漫畫將裙撐化為母親為孩子遮風避雨的棚罩。
1850年的英國畫刊《滑稽年鑑(The Comic Almanack)》
刊載的描繪女性誇張裙擺諷刺漫畫。
◆書館推薦延伸閱讀◆
《Underwear Fashion in Detail》
《The Victorian Tailor: An Introduction to Period Tailoring》
《British Textiles》by Linda Parry
《Muslin》by Sonia Ashmore
國家地理雜誌《衣飾會殺人的年代》
Historical Sewing with Jennifer Rosbrugh
*專門介紹、交流十九世紀服飾的facebook fanpage,
還會販售他們自行製作的歷史服飾版型。
American Duchess
*專門推廣十六至二十世紀服飾的facebook fanpage,
還同時經營了一個同名仿古鞋履品牌。
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蘇珊夫人》
*其實珍.奧斯汀全系列都可以參考,
選這兩部是因為對女性尋找金龜婿的描繪較多且寫實。
《The Victorian Tailor: An Introduction to Period Tailoring》
《British Textiles》by Linda Parry
《Muslin》by Sonia Ashmore
國家地理雜誌《衣飾會殺人的年代》
Historical Sewing with Jennifer Rosbrugh
*專門介紹、交流十九世紀服飾的facebook fanpage,
還會販售他們自行製作的歷史服飾版型。
American Duchess
*專門推廣十六至二十世紀服飾的facebook fanpage,
還同時經營了一個同名仿古鞋履品牌。
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蘇珊夫人》
*其實珍.奧斯汀全系列都可以參考,
選這兩部是因為對女性尋找金龜婿的描繪較多且寫實。
◆本系列文章所有參考書目將附於最末篇◆
◆待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