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氣的哲學XIV:黃小小 時尚幕後工作者 第五章
如果要形容《帥氣的哲學:時尚幕後工作者》系列,大約是一張集點卡的概念,希望收集時尚世界中的各種職業,而黃小小則是我們一直想收集、卻一直沒集到的隱藏特別版貼紙。
小小是當年就讀服裝設計學系的老同學、也是先前書館規劃的《褶子的邏輯》工作坊小老師。若要聊起服裝結構與製作、以及生產鏈相關知識,她約莫是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人選,而且因為太喜歡學習各種冷知識,甚至被我們暱稱為「萬事通」。
大學四年級毅然決然休學,進入婚紗公司擔任設計師,然後一腳踏入自由接案的行列,接過大大小小的藝人造型、廣告案、品牌產品打樣……等,期間甚至還與朋友創立過服裝品牌,小小笑道:
「版型、打樣、設計、造型……總之,跟衣服有關的我都可以做。」
也是因為如此,就算目前大部份的工作以打版、打樣、以及訂製為主,可相比一般只專精於單項的工作者,她更能了解客戶需求、並立即提供解決方案,導致她雖然堅持自己很低調,大大小小的工作卻早已排到明年,如果不是因為仗著我們實在太熟,大概還沒辦法約到這次專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真的超級低調的緣故)
先從學校聊起吧!當時休學的部分原因是必修科目被當、必須重修,是否覺得剩下半個學期,對你而言意義不大而決定休學?
應該說,不是意義不大,是當時的情況讓我覺得:就算用趕的、也沒辦法將成果做到最好,不願意在沒準備好的情況下與大家競爭,而且現在回頭看,學校引導學生的方式其實也不適合我。
台灣的設計教育,很多時候老師並沒有真正的引導學生創作與發想,無法告訴你如何消化、轉換資訊,只是將學生推到他們認為適合的道路上,以企劃為例:
實際進入業界工作,你會發現除了設計企劃,還有品牌企劃、行銷企劃等,再加上台灣產業環境相當業務導向,設計師一方面被迫接收許多新事務,但又沒有一樣專精;另一方面卻是由王牌業務員決定品牌與產品方向。
成本也是一樣,例如:你先前為公司面試,問面試的學生作品的成本怎麼抓?他們的回答不能說錯,但實際上,他們在學校或家裡製作,工時、水電等都沒有計算,這樣的成本怎麼會是對的?雖然可以粗暴的乘以七倍,可也不見得適合所有市場。
舉例來說,成本乘以七倍在日本或許可行,因為整個社會風氣注重外表與細節,但在台灣,消費者追求的是便宜和CP質,這樣的計算方式相對難以推行,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UNIQLO剛推出HEATECH等機能布料,蔚為風潮,可當大賣場也推出類似商品時,消費者就不覺得機能布料有什麼了不起,但機能布料其實分很多種,有結構性機能、材料機能……等,不應該一言以蔽之。
換句話說,台灣設計教育體系拼命將學生往高級時尚推,但我們的市場只注重便宜,哪有高級、低級之分?結果是學校跟業界沒有接軌、業界又跟世界沒有接軌,大家各做各的。
離開學校後,休息了一段時間便進入婚紗代工公司工作?
這份工作可說完全是學技術,後來算是因為工傷離職。
那間公司屬於相當典型的傳統台灣代工廠,主要業務為歐美高級婚紗品牌代工,職位雖然是設計師,但除了畫款式、珠花設計圖和製作產品,還要幫老闆算發票、打掃、訂便當。
現在回想,當時的自己表現太聰明,給老闆挑戰員工底線的機會、也因為經常直接指出技術部門的錯誤,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不過,仍然有些友善的師傅願意教技術,例如:雪紡、烏干紗該怎麼捲邊、如何車縫蕾絲比較快速、車縫厚花片的技巧……等等。
離職最主要是工傷,因為婚紗禮服體積龐大,車縫時必須將裙襬扛在肩上,無襯裙的款式比較輕,有襯裙的多少有點重量,如果製作到這個部份,經常一整天必須維持同樣動作,脊椎因此受傷,但提出辭呈才發現,公司雖按月扣錢、卻沒有如實繳交勞健保費用,導致工作一年等於完全沒紀錄。
勞健保真的非常重要,踏入職場前應該仔細、認真研究勞健保制度,可惜大部份台灣學生/勞工對此毫無概念,好一點的學校雖然會協助學生求職,卻也多半沒有提醒學生注意「正規工作環境」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我不能說沒有了解。
因為家人在公部門上班,開始工作前便提醒我許多注意事項,只能說進入職場前,你真的會相信資方會按規矩來,但你開了戶頭、給了存摺和身份證影本,結果卻發現遊戲規則並不如你想像。
的確,在勞工權益上,英國相對中國、台灣制度完善,除了學校設有專業部門協助學生求職、編輯履歷和自傳,還會提醒學生該去那些公家機關辦理程序,正規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會主動要求員工繳交文件。
但我一直認為,不能完全怪罪資方,因為學校將學生推薦給企業前,有提醒的責任;學生求職、簽約前,則需要仔細研讀合約內容與當地法律;企業面試時,應該站在資方角度提醒學生了解公司與國家制度,避免未來產生糾紛。
這比較像我們接案接久的習慣,先小人後君子。
所以,離開婚紗公司後,立刻開始接案?
先復健了一年多,開始接案的契機是有人問我願不願意接「不能說的代工」(此風不可長,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目前小小的工作已排到明年,強烈建議大家自立自強,未來才能好棒棒哦~)因為閒賦在家,就玩票性的接了ㄧ些,後來朋友大概覺得我有空,便問我願不願意接其他案子,不過,當時接的第一份案子,因為對接窗口落跑,並沒有拿到錢,但也因此開始跟著朋友接展銷會造型設計製作,然後因緣際會合作創立品牌,沒想到剛開始就遭遇資金困難、設計整合問題、以及款式與銷售通路目標客群不符等問題。
當時品牌運營了三季,雖然起步我們就不打算投注大量資金,畢竟,幾百萬有幾百萬的經營方式,但小資本也有小資本的玩法,可是前端統合沒設定好,導致部份產品有銷量、卻都不是長銷,資金一直投入沒回收,最後不得不停止。
為什麼決定繼續接案、而不是進入公司體制?
究現實來說,很難回去,因為畢業第一份工作的薪資是三萬五,當時同學們最多領兩萬五,而現在設計助理的行情平均只有兩萬二。
更殘酷一點,由於制度的漏洞,現在很多公司基本底薪只有一萬一,其他都依賴津貼與獎金,只能說,薪水談判真的是出社會後才學會的教訓。
是否能給時尚相關學系畢業生ㄧ些建議?
如果想從事自由接案工作,建議先了解客戶需求—這不只適用於接案、也適用於公司或品牌體系—你必須認知到自己在為公司或品牌設計產品,而不是隨心所欲創作自己的作品。
同時也要先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例如:合約與備忘錄、發票、稅法、以及勞務承攬相關規定等。
我自己的習慣是:
客戶如果不願意簽約,一定會要求製作備忘錄,請對方將每次會議內容編輯成E-Mail寄給雙方,所有的溝通都要保留書面紀錄,以確認雙方有共識,千萬不要偷懶,最好自己主動去做這些事情,同時也可以提醒資方,不要以為合約是保護外包人員,事實上也是保護他們。
另外,需要了解與你對接的窗口權限到什麼程度?如果他必須向上呈報,則必須確認他轉述的資訊正確,當然,最好是能直接與決策者溝通。
剛出來接案的人經常擔心下個案子沒著落,忽略建立自己的規矩其實相當重要,如果開始就沒原則,之後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與其衝量,不如努力做得比別人好一點。畢竟,對廠商而言,他們也不願意天天開發新資源,如果雙方合作愉快,多半還會再發案給你,因為他們也希望與好相處的人共事。
小小是當年就讀服裝設計學系的老同學、也是先前書館規劃的《褶子的邏輯》工作坊小老師。若要聊起服裝結構與製作、以及生產鏈相關知識,她約莫是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人選,而且因為太喜歡學習各種冷知識,甚至被我們暱稱為「萬事通」。
大學四年級毅然決然休學,進入婚紗公司擔任設計師,然後一腳踏入自由接案的行列,接過大大小小的藝人造型、廣告案、品牌產品打樣……等,期間甚至還與朋友創立過服裝品牌,小小笑道:
「版型、打樣、設計、造型……總之,跟衣服有關的我都可以做。」
也是因為如此,就算目前大部份的工作以打版、打樣、以及訂製為主,可相比一般只專精於單項的工作者,她更能了解客戶需求、並立即提供解決方案,導致她雖然堅持自己很低調,大大小小的工作卻早已排到明年,如果不是因為仗著我們實在太熟,大概還沒辦法約到這次專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真的超級低調的緣故)
低調的黃小小幾乎沒有照片,
這張照片還是因為工作坊需要,
用手機幫她拍的。
先從學校聊起吧!當時休學的部分原因是必修科目被當、必須重修,是否覺得剩下半個學期,對你而言意義不大而決定休學?
應該說,不是意義不大,是當時的情況讓我覺得:就算用趕的、也沒辦法將成果做到最好,不願意在沒準備好的情況下與大家競爭,而且現在回頭看,學校引導學生的方式其實也不適合我。
台灣的設計教育,很多時候老師並沒有真正的引導學生創作與發想,無法告訴你如何消化、轉換資訊,只是將學生推到他們認為適合的道路上,以企劃為例:
實際進入業界工作,你會發現除了設計企劃,還有品牌企劃、行銷企劃等,再加上台灣產業環境相當業務導向,設計師一方面被迫接收許多新事務,但又沒有一樣專精;另一方面卻是由王牌業務員決定品牌與產品方向。
成本也是一樣,例如:你先前為公司面試,問面試的學生作品的成本怎麼抓?他們的回答不能說錯,但實際上,他們在學校或家裡製作,工時、水電等都沒有計算,這樣的成本怎麼會是對的?雖然可以粗暴的乘以七倍,可也不見得適合所有市場。
舉例來說,成本乘以七倍在日本或許可行,因為整個社會風氣注重外表與細節,但在台灣,消費者追求的是便宜和CP質,這樣的計算方式相對難以推行,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UNIQLO剛推出HEATECH等機能布料,蔚為風潮,可當大賣場也推出類似商品時,消費者就不覺得機能布料有什麼了不起,但機能布料其實分很多種,有結構性機能、材料機能……等,不應該一言以蔽之。
換句話說,台灣設計教育體系拼命將學生往高級時尚推,但我們的市場只注重便宜,哪有高級、低級之分?結果是學校跟業界沒有接軌、業界又跟世界沒有接軌,大家各做各的。
小小自製的BJD人形原型版們。
在學期間,其實各方面都相當優秀,
畢業後也沒特別設定職業方向,
卻不知不覺走往版型與打樣的道路奔去。
「因為產業確實有需求,而且當你不但能製作,
還能迅速為客戶解決問題、甚至提出更好的建議時,
他們自然會願意找你。」
離開學校後,休息了一段時間便進入婚紗代工公司工作?
這份工作可說完全是學技術,後來算是因為工傷離職。
那間公司屬於相當典型的傳統台灣代工廠,主要業務為歐美高級婚紗品牌代工,職位雖然是設計師,但除了畫款式、珠花設計圖和製作產品,還要幫老闆算發票、打掃、訂便當。
現在回想,當時的自己表現太聰明,給老闆挑戰員工底線的機會、也因為經常直接指出技術部門的錯誤,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不過,仍然有些友善的師傅願意教技術,例如:雪紡、烏干紗該怎麼捲邊、如何車縫蕾絲比較快速、車縫厚花片的技巧……等等。
離職最主要是工傷,因為婚紗禮服體積龐大,車縫時必須將裙襬扛在肩上,無襯裙的款式比較輕,有襯裙的多少有點重量,如果製作到這個部份,經常一整天必須維持同樣動作,脊椎因此受傷,但提出辭呈才發現,公司雖按月扣錢、卻沒有如實繳交勞健保費用,導致工作一年等於完全沒紀錄。
為書館工作坊示範的褶轉移版型。
「「有時候,是邏輯的問題。
因為褶轉移是把服裝輪廓線合理化、並同時處理份量的過程,
無論版型難易,有時候邏輯通了、就懂了。」
這是與小小第一次聊到褶轉移時,她的想法。
勞健保真的非常重要,踏入職場前應該仔細、認真研究勞健保制度,可惜大部份台灣學生/勞工對此毫無概念,好一點的學校雖然會協助學生求職,卻也多半沒有提醒學生注意「正規工作環境」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我不能說沒有了解。
因為家人在公部門上班,開始工作前便提醒我許多注意事項,只能說進入職場前,你真的會相信資方會按規矩來,但你開了戶頭、給了存摺和身份證影本,結果卻發現遊戲規則並不如你想像。
的確,在勞工權益上,英國相對中國、台灣制度完善,除了學校設有專業部門協助學生求職、編輯履歷和自傳,還會提醒學生該去那些公家機關辦理程序,正規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會主動要求員工繳交文件。
但我一直認為,不能完全怪罪資方,因為學校將學生推薦給企業前,有提醒的責任;學生求職、簽約前,則需要仔細研讀合約內容與當地法律;企業面試時,應該站在資方角度提醒學生了解公司與國家制度,避免未來產生糾紛。
這比較像我們接案接久的習慣,先小人後君子。
所以,離開婚紗公司後,立刻開始接案?
先復健了一年多,開始接案的契機是有人問我願不願意接「不能說的代工」(此風不可長,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目前小小的工作已排到明年,強烈建議大家自立自強,未來才能好棒棒哦~)因為閒賦在家,就玩票性的接了ㄧ些,後來朋友大概覺得我有空,便問我願不願意接其他案子,不過,當時接的第一份案子,因為對接窗口落跑,並沒有拿到錢,但也因此開始跟著朋友接展銷會造型設計製作,然後因緣際會合作創立品牌,沒想到剛開始就遭遇資金困難、設計整合問題、以及款式與銷售通路目標客群不符等問題。
當時品牌運營了三季,雖然起步我們就不打算投注大量資金,畢竟,幾百萬有幾百萬的經營方式,但小資本也有小資本的玩法,可是前端統合沒設定好,導致部份產品有銷量、卻都不是長銷,資金一直投入沒回收,最後不得不停止。
為什麼決定繼續接案、而不是進入公司體制?
究現實來說,很難回去,因為畢業第一份工作的薪資是三萬五,當時同學們最多領兩萬五,而現在設計助理的行情平均只有兩萬二。
更殘酷一點,由於制度的漏洞,現在很多公司基本底薪只有一萬一,其他都依賴津貼與獎金,只能說,薪水談判真的是出社會後才學會的教訓。
是否能給時尚相關學系畢業生ㄧ些建議?
如果想從事自由接案工作,建議先了解客戶需求—這不只適用於接案、也適用於公司或品牌體系—你必須認知到自己在為公司或品牌設計產品,而不是隨心所欲創作自己的作品。
同時也要先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例如:合約與備忘錄、發票、稅法、以及勞務承攬相關規定等。
我自己的習慣是:
客戶如果不願意簽約,一定會要求製作備忘錄,請對方將每次會議內容編輯成E-Mail寄給雙方,所有的溝通都要保留書面紀錄,以確認雙方有共識,千萬不要偷懶,最好自己主動去做這些事情,同時也可以提醒資方,不要以為合約是保護外包人員,事實上也是保護他們。
另外,需要了解與你對接的窗口權限到什麼程度?如果他必須向上呈報,則必須確認他轉述的資訊正確,當然,最好是能直接與決策者溝通。
剛出來接案的人經常擔心下個案子沒著落,忽略建立自己的規矩其實相當重要,如果開始就沒原則,之後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與其衝量,不如努力做得比別人好一點。畢竟,對廠商而言,他們也不願意天天開發新資源,如果雙方合作愉快,多半還會再發案給你,因為他們也希望與好相處的人共事。
小小將於7月9日 下午兩點 在紀物書館,
與我們分享更多她的工作經驗與職業心得,報名可參考以下連結:
更多書館活動,可參考:
或
留言
張貼留言